70年后,我们缅怀历史,铭记苦难,筑梦未来。开放、开明、大志、大气的34万黎都儿女正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努力把长治县打造成太行山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天下潞商雕塑
回望历史 筑梦未来
沧桑七十载,风雨几度秋。立于新的历史起点,回望那场承载无数国人情感与记忆的战争,死与生、悲与欣、战与胜,仍撕扯纠缠,难以释怀。英勇的呐喊已经沉寂,壮烈的牺牲也已经远去,回望历史,70年前,那是一段血火淬炼的峥嵘岁月;70年后,我们缅怀历史,铭记苦难,筑梦未来。
1939年7月,日军占领长治古城,迫于形势,抗日机关被迫向南部山区转移。经上级党组织批准,长治地下党组织在长治县西火镇组建了长治县抗日民主政府,至此,抗日民主政府在此开展了敌后武装斗争,播下了红色的革命种子。1945年上党战役期间,长治县北天河村被刘邓大军选为指挥部所在地,长治县由此成了解放军将帅指挥“上党战役”的前沿哨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坐镇指挥上党战役,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1945年10月,随着上党战役的全面胜利,长治县迎来新中国成立的曙光,成为中国最早的解放区之一。
70年里,长治县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紧跟时代的步伐,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解放初,长治县人民干劲十足,填壕沟,整良田,在全县掀起大生产高潮;新中国成立后,长治县进入了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初步建立了以农业为基础,具有一定规模的地方工商业经济体系,国民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后,长治县轻工业迅速发展,涌现出了海棠牌洗衣机、长河牌锅炉、长鹰牌起重设备、飞华电器等一大批在全国叫得响的企业品牌;现如今,新常态下,长治县一步一个脚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开创弊革风清、富民强县新局面!
再铸辉煌
加强经济建设,力促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业转型稳步推进,一批农业产业化企业快速崛起。四大园区的承载力不断提升,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持续深化综改,不断破解难题。土地流转、融资平台多点发力,把改革推向深入。强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合作。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县正以主动作为的姿态适应县域经济优化升级、稳中向好、提质发展的新常态!
加强文化发展,推动太行明珠再展新颜。大力开展弘扬传统文化、志愿服务、慰问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评选等系列活动。组建县网络评论员队伍,开办长治县新闻网,全力打造天下都城隍、五凤楼、荫城古镇等精品景区和旅游品牌,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公益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文艺精品创作再获佳绩,潞安大鼓《秋兰探夫》获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
加强社会建设,确保幸福之都畅享幸福。全民教育、全民就业、全民养老、全民医保“四大工程”,增量提质,效果不断提升。“一轴两区”拉近城乡距离,实现同城发展,光明路实现拓宽改造,长长公路建成完工,县汽车客运站工程全面完工,集中供热扩容增量,县城美化、绿化、亮化工程高标准实施。安全生产投入持续增加,安全隐患排查实现制度化、常态化。组建矿山救援队、森林消防专业队,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高。创建平安建设信息平台,立体治安防控体系初步建立,全县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致力打造美丽黎都。完成了陶清河水库修复和加固工程及水保治理、湿地保护、河流治理等项目的配套建设,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县环境质量水平不断提升。完成海子河、黎都公园、南外环道路绿化工程,营造林5617亩,重点领域的生态修复步伐加快,循环经济蓬勃发展。
转型升级,是新常态下发展经济的工作主线。资源型城市如何破解“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摆脱新旧产业“青黄不接”的掣肘,长治县一直在探索中前行。走出对资源红利的迷恋和依赖,坚定不移地推进“强基固本稳煤炭,转型升级谋长远”,就成为长治县在经济新常态下破解资源型城市困局的一项破冰之举。
这几年,煤炭产业仍然是长治县的主导产业,其兴衰成败事关经济发展大局。该县按照全省“革命兴煤”的要求和促进煤炭产业“六型”转变思路,大力推动煤炭革命。以建设现代化矿井为切入点,进一步规范在建矿井项目管理;优化采掘布局,加大煤炭市场运行监测,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组织煤矿企业满产能生产;拓宽煤炭销售渠道,建立煤炭销售新机制,加强煤矿与洗煤企业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深入落实好全省煤炭管理体制改革意见,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在抓好煤炭产业的同时,长治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好非煤这篇大文章。做优做强新兴优势产业,准确把握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的方向和重点,大力培育机械制造、医药健康、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步伐;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推进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区与国内知名电商合作,组建工业产品电子商务公司,促进电子商务与物流业、工业融合发展;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加快神农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八义红绿彩等文化产业发展,加大“长治县一日游”的包装宣传力度,不断推出新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内涵。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长治县中小企业在玻璃制造、电器制造加工、家具制造等方面的传统优势,着力打造以日盛达、长生玻璃为代表的玻璃产业,以宇华电器、晋能电力等为代表的电器制造业,以华鹏铝塑门窗、红诗玉家具为代表的家具装饰业。通过企业的集聚发展、优势互补,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升级。制定出台鼓励科技创新实施意见,落实好科技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科技基地、科技平台建设,支持重点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积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由投资和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科工贸产业集聚区、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区、振东医药产业园区、新型工业创业园区的承载力不断提升,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持续深化综改,不断破解难题。土地流转、融资平台多点发力,把改革推向深入。强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合作。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县正以主动作为的姿态适应县域经济优化升级、稳中向好、提质发展的新常态!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与矛盾,实现我们梦想的根本方法。借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加大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力度,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提高开放的主动性和协调性。依托长治县产业优势,突出产业配套和产业链延伸开展招商引资,重点引进用地集约、带动力强、附加值高、低能耗的大项目。与天津大学、华南理工等全国知名学府的产学研深度合作,积极引进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鸟”,在全县打造产业先进、结构合理、绿色环保的产业集群,为长治县加快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加快发展必须解放思想。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发展的速度。没有先进的理念,就没有领先的产业;没有开阔的眼界,就没有率先发展的视野。解放思想激发了全县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激起了全县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火热激情。作为综改试验和扩权强县的双试点县,长治县以思想的率先解放,对标先进,充分发扬“大气大志,开放开明”的长治县精神,以更加恢弘的手笔,在长治县这片发展的热土上,书写经得起人民与历史考验的辉煌业绩,继续当好全市乃至全省发展的排头兵。
发展的目的为了人民福祉,发展成果要全民共享。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民力。牢牢抓住民生优先这个根本,不断推进“四个全民”工程,让全县百姓生活得更有尊严;牢牢抓住教育卫生、安全稳定、社会管理、文化繁荣等社会建设这个关键,让全县人民享受到真正的幸福生活;牢牢抓住生态文明这个重点,让我们的生存环境山水环绕、绿树成荫、风景怡人!实施就业安居工程,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满足全县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环境是生存之基、发展之本。长治县将以足够的历史耐力,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积极稳妥推进城乡一体化。以规划引领、方便群众、增加体量、彰显特色为原则,加快“一城五镇五十村”规划建设,强化荫城、苏店“百镇示范镇”引领示范作用,逐步形成以大县城为节点、中心城镇为支撑的城镇框架。进一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实施天然气入户工程,加快“数字长治县”建设,逐步完善覆盖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供水、供电、供暖、网络等公共服务体系。
长治县是一块承载发展的热土,也是一块承载梦想的热土,从天下潞商闯天下的冲天豪情,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一步一个脚印;从全省首家的免费公交,到率先推行的十五年免费教育,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构成了长治县34万人民渴望幸福生活的热切期盼。
风劲潮涌,正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勇攀高峰。长治县人将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更加非凡的气魄、更加昂扬的斗志创造新的辉煌!
长治县汽车客运站
·大事记·
◆1945年10月8日,中共长治临时军政委员会随军入城,布告安民,长治县城获得解放。
◆1946年1月1日,长治城从长治县划出,正式设立长治市。
◆1946年4月7日,《新华日报》报道了长治县掀起全民大生产热潮的消息。
◆1947年7月,长治县有141名党员干部自愿报名,随刘邓大军南下。
◆1949年9月下旬,长治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任命鲍德山为民主政府县长。10月1日,长治县民主政府改成长治县人民政府。
◆1950年3月,本县堠北庄、紫坊、寨子、邱村等17个村划归长治市(称工矿区)。
◆1951年的春天,南天河村红星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这是当时晋东南地区最早成立的农业合作社之一。
◆1951年8月中旬,中共长治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王林堂为县委书记。
◆1952年7月,本县北董、原家庄、信义、湛上4村划入长治市区。
◆1952年12月,长治县人民医院在县城北街动工兴建。
◆1953年5月,县境撤区,设乡86个。
◆1953年5月11日,山西省委做出决定在全省推广琚寨村的工作经验。1954年7月,长治、潞城两县合并,称潞安县。
◆1955年1月29日~2月1日,潞安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56年12月25日~28日,潞安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58年李龙太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国务院嘉奖。
◆1958年8月12日,中苏友好集体农庄和周围18个高级社合并成立山西第一个人民公社——中苏友好人民公社。
◆1958年9月下旬,撤县并市,联乡并社。潞安县并入长治市,原长治县区域设置苏店“卫星”、荫城“红旗”两个人民公社。
◆1958年12月,苟佩芳和全国劳模李顺达、申纪兰一起去北京参加了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就在这个会上,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名奖给了琚寨一张奖状。琚寨的典型事迹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前来取经学习,连苏联、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外国人也不远万里前来参观学习。
◆1959年9月17日,李秉壁、李龙太、李有成、郭铁旦、宋有命、李保如等前往北京,参加国庆十周年观礼暨全国群英大会。
◆1961年4月11日~30日,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长廖鲁言到小宋、看寺、横河等大队进行政策调研。
◆1961年9月1日,市县分设,恢复长治县建制。
◆1962年2月,县委书记宋务迪、代县长刘新参加中共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
◆196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毛泽东秘书田家英到小宋视察“四旁植树园林化”。
◆1963年8月,本县深入进行清工、清财、清账、清仓“四清”(社教运动)工作。
◆1964年11月2日,堠北庄、大辛庄、工农庄、马厂、壶口五公社中的56个大队划归县辖。
◆1965年7月27日,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到本县林移视察。
◆1965年11月,中央委员、国家体委副主任李达在柳林公社进行平地园林规划。
◆1970年9月,县化肥厂在内王动工兴建。
◆1971年3月,陈永贵、李顺达到本县南呈、林移、小宋等大队检查指导工作。
◆1971年国家林业部在全国树立了三队一县的先进典型,三队中就有林移大队。
◆1971年11月15日,长治县城搬迁开始。
◆1975年胡耀邦视察南呈村,称赞南呈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向。《人民日报》报道了南呈村的先进事迹,当时南呈村被誉为“天下第一田”。
◆1982年,长治洗衣机厂第二代产品“海棠”牌单通洗衣机面世。
◆1983年11月,洗衣机厂研制生产的海棠牌洗衣机在全国轻工产业优质产品评选中,评为全国优质产品。
◆1984年7月,韩店、苏店、荫城、西火撤乡设镇。
◆1986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长治县支部委员会建立。
◆1988年11月21日,长治洗衣机厂生产的海棠牌洗衣机在全国名优产品评比中,名列第一。是年,长治洗衣机厂年产值达1.17亿元,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1998年1月3日,县文博馆从八义乡石后堡村刘正国家征得宋代“瓷虎枕”。
◆1999年2月27日,王庄铁路专用线开通运营。
◆2000年12月21日,同月,撤并乡镇,将原来20个乡镇建制撤并为11个,即6镇5乡。
◆2010年6月22日,长治县隆重举行了首届天下都城隍祈福节暨首届文化旅游节。
◆2010年12月,国家爱卫会授予长治县国家级卫生县城荣誉称号。
◆2011年7月,山西振东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我省首家创业板上市企业。
◆2011年10月,长治县至长治城际快速路胜利竣工通车。
◆2011年12月,长治县荣获第三批“全国文明县城”荣誉称号。
◆2011年,在青岛举行的2011年度中国休闲城市发展综合评价成果发布会上,长治县以总分第二的成绩成功入选“2011中国最具幸福感休闲城市”(县级)。
◆2012年9月,长治县荣获“中国书法之乡”称号,成为全市首家、全省第二个被中国书协命名的“中国书法之乡”。
◆2013年12月,长治县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
◆2013年10月,长治县连接荫城段城际快速通道竣工通车。
◆2014年10月,县城光明路改扩建工程完成,自此,长治市至荫城镇的城际快速通道实现了南北一体畅通。
◆2014年,南宋乡东掌村以“大山深处的度假山庄”形象成功入选“国家级生态村”、“中国避暑小镇100佳”;振兴新区以“乡愁乡韵、新区新园”形象入选“中国乡愁公园”和“中国避暑小镇100佳”。
◆2014年,长治县电视专题讲座《群众大讲堂》成为该县教育实践活动特色品牌,该栏目被中组部列为党员电教片示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