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论 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山西经济网 | 站点收藏  
2019年4月2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些难忘的瞬间在哪里
——新闻摄影报道之我见

冯 杰

一提到希望工程,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那张大眼睛的照片。

1991年5月,时任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的解海龙到金寨县采访拍摄希望工程,苏明娟那一双特别能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进入了他的镜头……

这张题为“我要上学”的照片发表后,感动了数亿人。

从此,“大眼睛”成为了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

这是新闻摄影史上一个永恒的瞬间。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是使用照相机对新闻事实作现场纪实的新闻报道形式。

这种报道形式集新闻性、思想性、真实性、时效性和形象性于一身,能将新闻主体的情感浓缩在画面之中,给人以简洁、震撼的效果,有“一图胜千言”的作用。

可以说,抓到那样的瞬间是每个新闻摄影工作者的梦想。

然而,优秀新闻摄影作品的创作永远没有那么简单。

对此,很多人直言,好作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那么,咋才能遇到呢?

2003年5月26日,新华社摄影记者王建民、文字记者孙彦新进驻北京小汤山非典医院隔离区采访。当年春天,非典疫情爆发并迅速蔓延,全国多地特别是北京及周边地区一片恐慌。作为首批进入隔离区内零距离采访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记者,王建民、孙彦新配合发出大量独家报道。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8.0级地震。刚刚采访完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的《北京青年报》摄影记者崔峻在第一时间到达灾区,然后从都江堰徒步40余公里,伴随着余震、塌方、泥石流和小雨,用时逾16个小时到达震中汶川县映秀镇,并通过海事卫星发给报社大量震中灾情和救援照片。

2014年10月22日深夜,广东清远的八片山发生火灾。《南方日报·清远观察》女摄影记者梁素雅只身奔赴现场,通宵拍摄。

2017年4月8日,湖南省资兴市东江引水工程工地,《湖南日报》摄影记者郭立亮在隧道里拍了8个小时出来后,他被自己的形象吓到了。现场看到他的人都说,记者比隧道工还拼命。

……

试问:这些摄影记者拍摄的照片能不抓人心?

那么,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在哪能遇到?

当然是在现场!

新闻摄影的形象性和直观性特点,决定了它只能选择那些正在发生和发展的具体的新闻事实作为直接拍摄的对象,而不是那些时过境迁或者抽象的东西。

有这样一种观点:摄影记者的焦点永远在第一线。

这是非常精辟的概括,可谓一语中的。

在现场,这是新闻摄影工作者的最基本要求。

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不断地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去发现、追寻,这是“遇到”那一瞬间的前提条件。

永远在路上,这是新闻摄影工作者一定要有的心态。因为突发新闻不可预知,摄影记者每一个“下一刻”也都充满变数。只有随身携带相机,随时处于战备状态,才可能拍摄到好照片,才有可能抓住好新闻。

然而,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给新闻摄影报道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尤其是便捷的手机摄影更是给传统新闻摄影报道带来巨大挑战。

当前,手机已不仅是人们存留私人难忘记忆的工具。在很多新闻现场,手机正在越来越多地发挥着它的见证作用,表达着普通人的所见所闻,并担当着时代新媒体的角色。

在这种情形之下,如何有效提高新闻摄影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是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和挑战。

在全媒体时代下,有一种新闻摄影报道形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那就是专题报道。

新闻摄影专题报道,又称为“用图片来讲故事”。顾名思义,这种报道形式就是用一组图片来报道新闻,其最为关键的就是选题,就是确立拍摄主题、确立拍摄内容,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决定这组拍摄作品的可操作性、价值和影响力。

可以说,如果没有希望工程这个采访主题引领,解海龙也许还要摸索一段时间。

那么,该如何确定新闻摄影专题的主题?如何在老题材中选择角度、拍出新意?

从某种程度上说,专题报道是最考验摄影工作者知识、阅历积累是否足够丰富的一种形式。这就要求摄影记者在日常的采访过程中要注意对专题新闻报道线索的挖掘,有时往往一些不起眼的新闻或社区趣事,都有发展成为图片故事的潜质。

在这方面,已经有一些非常成熟的经验,比如:“新闻摄影专题要切忌大而全的主题,选题可以是大时代背景下的一个浓缩展示,也可以是生活中发生在我们身边普通小人物的故事。具体到某一人物上和事件表现上,应是以小切入为主,选择最具有象征性最深刻的一角、一部分,从小的角度揭示大事件的具体侧面,把这样的瞬间凸显出来,让人‘窥一斑而知全豹’,让读者产生共鸣,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在这方面,山西新闻网有一个栏目叫“视觉志”,下设“摄氏度”“烙印”“摄艳”“最现场”“摄手座”等子栏目,所展现的照片都非常接地气。比如《农家女坚守面塑制作十五载 只为心中那份传承之情》《探访地下200米矿井作业》《晋剧花脸演员的幕后生活 对艺术追求30年如一日》《我在乡下收古董》《加籍华裔丈夫携山西妻子创业卖龙虾月入30万》《户口本上没有我》《老张和他的敬老院》……

可以说,“视觉志”的每一个专题都是那么鲜活,都充满着人性的温暖与关怀,都洋溢着乐观与执着,非常值得我们关注与学习。只不过遗憾的是,该网站没有把这个栏目放在显著的位置进行展现。

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李前光曾经说道:“摄影不是一种简单的艺术创作活动。它既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更是一项艺术创造。人们看到的是按下快门的简单瞬间,但是在它的背后,则是按快门前专业的学习、文化的积累和历史的沉淀,瞬间的判断更是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决定性检验……”

换句话说,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努力,定会有一些难忘的瞬间在等着你。

(作者单位:山西经济日报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晋 ICP 备 11001212 号 主办:山西经济日报社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山西经济网独家所有
 
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山西经济网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太原新闻
   第04版:综 合
   第05版:深度报道
   第06版:经济视点
   第07版:论 坛
   第08版:市县新闻
浅谈细节对新闻摄影的作用
那些难忘的瞬间在哪里
报纸微信公众号发展现状及运营策略分析
以监督的合力构筑国有企业“不能腐”的体制机制
山西要在“科创板”上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