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太原7月7日讯(记者 雷清明)今天山西省公安厅对外通报称,继今年5月13日,山西公安民警将被盗流失的西周青铜重器“义尊”从境外成功追回后,于7月1日,又成功追回了几年前被盗墓犯罪集团盗掘贩卖的西周青铜重器“义方彝”。
据介绍,“义方彝”和“义尊”为同一个墓坑被盗,后被文物贩子转手多个省市,并最终流落境外。经过缜密侦查,专案组民警终于一一查清了文物流失的路线和最终目的地,查明了盗贩链条上的相关人员。在国家力量的强大支撑下,通过运用法律手段,经不懈努力,终于将两件稀世之宝成功追回。
义尊,敞口,方唇,扉棱发达、器体厚重,圈足下接高台,内铸23字铭文。专家解读,“义尊”铭文中显示武王赏赐“义”三十朋贝。
义方彝,器身为长方体,身部微鼓,颈部和圈足饰夔纹;主体纹饰为带双层卷角的兽面纹;器盖为四阿形,四面主体纹饰均为大兽面纹;器身和器盖的四隅及正中,均带有长钩状扉棱;器盖及器底的铭文基本相同,器底的铭文比器盖铭文多出族氏铭文“丙”。
据介绍,两件青铜器上的铭文相同,均为“隹十又三月丁亥,武王赐义贝三十朋,用作父乙宝尊彝”。
对此,文物专家介绍说,一座墓葬中的这种成组器物,一般为同一人制作。而从“义方彝”和“义尊”的锈色、纹饰的相似程度来看,可以推定这两件器物,是从同一墓坑中盗掘出土的。从青铜器组合来看,尊、卣、方彝,是比较稳定的组合。这组器物中,目前可能还缺少一件同样规格的“卣”。两件器物铭文都显示,它们都是“义”在受到周武王赏赐后为父辈制作的重要礼器。“义”,是“丙”族的后裔。“丙”族,在商代是与王室有密切联系的一个大族。“义方彝”和“义尊”的发现表明,进入西周之后,作为殷商遗民的“丙”族,因与周王室关系密切,还保留着较高的政治地位。从文物形制看,这件“义方彝”器体厚重、纹饰精美,明显是西周早期重器,而且带有厚重的提梁,这是目前考古学界所见不多的带有提梁的方彝。两件青铜器均系国家一级文物。
山西省公安厅新闻发言人表示,“义方彝”和“义尊”的成功追回,只是2018年以来山西公安机关坚决、严厉、彻底打击文物犯罪的一个缩影。2018年以来,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山西省公安厅针对山西文物犯罪突出特点,坚决把打击文物犯罪与扫黑除恶斗争统筹推进,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有力遏制了全省文物犯罪多发势头,自2018年5月以来保持了“零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