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姚 凡
在城市中,有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也有一些房子慢慢老去。这些房子是人们眼中的“老破小”,大多具有20年以上房龄,它记载着城市的发展和历史。但随着时间流逝,这些“老院、老房、老设施”成为小区居民的一桩“心事”,也是现代城市发展及社区治理的一大“心病”。
老旧小区改造,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民生福祉相连,与城市文明相系。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太原市着力于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痛点”,通过老旧小区改造,锦绣龙城更加宜居,更具包容性和人文关怀,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昔日“龙须沟”变身文明园
欢快的儿童在这里嬉戏,悠闲的老人在这里散步,“最美”人物展板前,市民高兴地说,我认识“最美楼院长”“最美园丁”,他们都是社区里的“老熟人”。
8月26日清晨,在杏花岭区涧河街道锦绣苑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园,一派安宁祥和。这种舒适也感染了每一个人。68岁的居民张金峰激动地说:“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真没有想到昔日的‘龙须沟’能有这样的大变化。”
是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园的“前身”被这里的居民戏称为“龙须沟”。创城改造之前,这里不仅是一个垃圾收购站,也是居民的垃圾倾倒场,环境恶劣不堪。借助创城契机,锦绣苑片区下大力气开展老旧小区改造,才有了今天“龙须沟”的蝶变。
“锦绣苑片区属于一个老旧小区,改造目标就是为了让居民有更好的生活。如今,锦绣苑片区1000平方米的垃圾山,变为讲好居民故事的‘文明园’;柏杨树北一巷东街的垃圾场,变成了居民出行便捷的公交自行车‘存放点’;自建二小区里的小景观、小广场、小健身都变成了居民们的好去处……”说起锦绣苑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锦绣苑社区委员张文倩如数家珍。
加减乘除做出美好生活
尖草坪区南寨街道兴安苑西区,是一个始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老旧小区。随着岁月的流逝,在经历了六七十年的历史沧桑后,小区内的房屋、院落均以破败不堪。
兴安苑社区主任王建英告诉记者:“老旧小区改造前,房顶上竖着形状各异的‘违建’;院子里的汽车见缝插针地停放;遇到雨天地面上污水横流……”
如今,这一切都成为历史。再次走进兴安苑西区,违建拆除,墙体粉刷,道路平坦整洁,鸟语花香阵阵袭来,老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下棋、聊天。小区发生这样的变化,来源于“加减乘除”的工作构思。
“加力宣传,和居民群众达成共识;减掉违建,为小区建设腾退空间;以点带面,发挥乘积效应,通过兴安苑西区的示范带动,促进南寨地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除掉陋习,文明意识逐步深入人心。”南寨街道办事处主任智子明说,通过“加减乘除”的治理方法,做到“里外齐治、内外兼修”,小区环境和文明氛围均得到提升。
在小区长廊边,一位老人拉住智子明的手,“我们希望院子里石凳边安个扶手,年龄大了,起身不方便。”“好的,我们立刻着手安排。”智子明回复道。
这就是老旧小区的改造速度。
为绿色安全生活保驾护航
天空线缆横七竖八,密布的“蜘蛛网”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排水管道老化、堵塞严重,下雨天大片的积水困扰着居民出行;基础设施较差、配套不完,居民锻炼成为难题……
这就是万柏林区山西省展览馆宿舍小区曾经的面貌。2020年初,该小区被太原市万柏林区改造办选为老旧小区改造对象。
“小区内电缆入地,给水管网进行了重新铺设,绿化设计面积3000平方米,对之前品种单一的老化树木进行了更新。同时,还更新了健身器材15套。”山西省展览馆副馆长说,如今,走进小区里,就仿佛走进里一座小公园。
在树荫下乘凉的72岁大爷张明礼说:“小区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蓄水池填平建成健身小广场,老年人有了活动场所,没有想到,我们的小区会有这样的巨变。”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惠民工程,不仅改善附近居民的居住品质,消除安全隐患,完善了社区的功能,而且对维护城市面貌及提高城市形象,为社区网格化管理都奠定了良好工作基础。”万柏林区住建局局长武中全总结道。
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推开我的家门,楼道里洁白无瑕;推开单元门,院子里干干净净;走在小区里,绿树成荫;生活在这个小区里,我们载歌载舞,生活充满诗情画意……这是晋源区晋源街道晋源新城小区居民张桂芬对居住小区的评价。
的确,漫步在小区里,满眼苍翠,道路干净整洁,垃圾分类准确投放,一条曾经破烂不堪的步道改造成健康跑道,跑道上星星的造型是可以发光的夜灯,傍晚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小区居民亲切地称之为“星星”跑道。
“为了将这个老旧小区改造得更加舒适,小区绿化率达到40%以上,绿树成荫,花间有小品,间隔有座椅,居民在楼上推窗就有风景。”晋源街道晋源新城社区书记梁靖雅自豪地介绍。
采访中,保洁工人给记者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妈妈带着四五岁左右的孩子出门,孩子将吃完的零食袋随手仍在路上。“这么干净的小区环境,怎么可以乱扔垃圾呢?捡起来,向保洁阿姨道歉。”妈妈告诉孩子。随后,孩子立刻捡起垃圾,并向我们道歉。
“通过全体居民的共同努力,不仅环境变美了,居民的精神文明也逐步在提高。”梁靖雅说,这就是老旧小区改造的价值所在。
擦“面子”亮“里子”颜值双提升
“这是今年第一次来老军营,这里的变化太大,我甚至有些‘迷路’了,直到看见以前去过一家网红食品店,才转过方向来。”在迎泽区老军营小区北区,一位前来办事的市民对记者这样说道。
插几根竹竿,圈出一块地,就开始种菜;拉几条绳,搬几块石头围城圈,就拉出一个停车位;地下室因年代久远,渗水问题严重……这就是改造前,老军营小区北区的现状。
老旧小区改造要擦“面子”亮“里子”,必须双管齐下。“从去年10月3日开工到现在,杂乱无章的大树修剪了,荒草丛生的院落不见了,私搭乱建的小院没有了,坑洼不平的小路换成了柏油马路。更值得一提的是,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全部进行了地下室防渗水改造。”老军营老旧小区指挥部副总工程师杨建军介绍道。
“当时,听到小区要改造,可把我们高兴坏了,30多年了,一直没有人管这个院子,终于盼来了管我们的人,我们全力支持。”
“院子里道路坑坑洼洼不说,几十年的杨树和柳树长得太高,一到春天,柳絮乱飞,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改造后,这个问题解决了。”
闻讯记者采访,老军营的居民纷纷表达他们对老旧小区改造的喜悦之情。
旧貌变新颜生活更甘甜
在太原小店区坞城中路与学府街路口的建校小区,由于建成年代久远,该小区的建筑已破损老旧,墙体脱落、钢筋外漏,空中蜘蛛网各处蔓延……
80岁的万恒祥老人想起曾经的生活心有余悸,“房屋年代久远,设计跟不上,就拿用电来说,原有电线老化,电压不稳,夏天不敢用空调,冬天不敢用电暖器,”万恒祥说,“有条件的家庭都搬出去了,小区里以老年人居多,我们年龄大了,即使资金到位,也没有精力搬家了。如今,老旧小区改造,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生活。”
如今,建校小区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墙面和屋面整洁了,更换了楼栋门,增加了对讲系统;基础设施实现了雨污分流、双线入地,道路也重新铺设;绿化增加了,有了纳凉休闲的场所……
老旧小区改造并非易事,量大面广,情况各异,太原市委市政府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推进改造工程顺利开展。截至目前,太原市3600个老旧小区,已完成单项改造或部分改造老旧小区2000余个。今年,将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力度,全年计划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48个。
太原市老旧小区改造的步伐按下了“快进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