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山西经济网 | 站点收藏  
2020年9月7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垃圾分类减量 产业循环拉长

本报首席记者 崔晓农 通讯员 秦 科

记者所住的小区是省城太原最早推行垃圾分类的小区。从去年夏天到现在,一年的时间里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垃圾分类。每天在固定的时间里,把分好的垃圾放到不同颜色的桶里面,快递箱子等放进可回收垃圾桶,废旧电池等放进有害垃圾桶,量最大的厨余垃圾包括打扫卫生的垃圾放进别的桶里。时间长了,对垃圾分类可谓轻车熟路。

省城的垃圾分类了,其它地市的垃圾如何处置?广大农村里的垃圾又是如何处理呢?

农村垃圾集中收治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是很多乡村的真实情景。远远就能看到农民盖的漂亮小楼,走到跟前却必须穿过村头的垃圾堆。树上的垃圾袋、散发着臭味的垃圾堆大煞风景。这样的情况曾经非常普遍。

近日,记者在晋中庄子乡西嫣村、牛村等村发现,爱国卫生运动为村镇发展带来新活力。走在西墕村街上,整洁的路边绿树掩映栋栋房子,鲜花点缀路旁。每天上午11点,垃圾清运车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停靠在路边,陆续有村民拎着分好类的垃圾倒入车内。

村党支部书记郭静表示,“爱国卫生季”活动开展后,村里取缔了垃圾池,乡政府给每个村配发了专业垃圾清运车,为居民发放了垃圾桶。村里每天有专人定时上门收集生活垃圾并集中运送至庄子转运站,建筑垃圾各户自行运送到村内统一指定的垃圾填埋点填埋,实现了垃圾不落地,集中收集、转运处理,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

老支书赵德信坐在自家小院里纳凉。小菜园的各类蔬菜青翠欲滴,院里院外都是干干净净。“在村里住了六十多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干净。家还是原来的家,院还是原来的院,但变化很大。现在在村里住,就一个字,美!”赵德信非常开心。

在牛村,新一届村“两委”班子走马上任两年来,努力解决垃圾乱堆乱放、农用车乱停乱放、玉米杆随意丢弃焚烧等问题。他们把村里分成7个片区,由党员与村民代表共同包片,带领并督促村民进行环境卫生整治,成效显著。今年6月份,22名妇女组成的“爱国卫生巾帼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了,她们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30岁,负责清理树叶、杂草以及宣传卫生常识等工作,队伍还在不断扩大……

如今,庄子乡党委和政府与全乡18个行政村的40个自然村的5600多户农民签订了卫生责任书,大家共同爱护环境。

再生资源重构产业链条

长治市则是走上了再生资源重构产业,拉长产业循环链条的路子。

垃圾分类智能回收设备在长治市龙港新城小区落户以来,每天都有居民拿着纸品、玻璃品、塑料品和旧衣物等兑换积分。积分攒够一定量后再到周边的供销e家便利店或者指定兑换点换取价值相当的生活物品或现金。

“原来有点纸箱子、塑料瓶子啥的,都是攒上一堆,再从外面叫上一个人收走,很不方便。自从有了这个设备,随时通过扫描二维码,就能把废纸箱、矿泉水瓶等分类放入回收箱或者送到垃圾回收屋里,变成积分在超市里换东西。”龙港新城小区住户栗小兰十分高兴。记者了解到,这套智能回收设备使用率非常高,充分调动了大家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垃圾分类关系到群众的生活环境,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更是环保大问题的小细节。长治市供销社充分发挥在再生资源回收中的优势,主动担当,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快速推进新型再生资源回收项目,着力构建以物联网为核心,全链路、接地气、可复制的“长治模式”。

(下转第2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晋 ICP 备 11001212 号 主办:山西经济日报社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山西经济网独家所有
 
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山西经济网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财经新闻
   第04版:区域新闻·大同
   第05版:品牌山西
   第06版:深度报道
   第07版:论坛
   第08版:市县新闻
我省将发放文娱旅游类消费券
我省低渗煤层煤层气增产技术获新进展
山西18个乡村位列其中
省公路局全力保障国省干线公路安全畅通
太原植物园进入“精装修”阶段
发展职业教育正当时
垃圾分类减量 产业循环拉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