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霈霈
2020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由于新冠疫情防控的需要,“面对面”的新闻采访从“线下”转到了“云上”,新闻记者也从“现场采访”变成了“云采访”;
2020年是5G网络开始覆盖的一年,用于直播的5G相关设备也更加成熟;
采访环境的特殊性+技术的助力,让新闻媒体成为最早开展5G应用探索的行业之一。
笔者从今年2月到8月,经过“跨国云采访““5G电影节”“线上演唱会”等采访报道,对“云采访”报道的兴起、特点、形式等进行梳理和总结后发现,“云采访“不仅对新闻行业产生了影响,也让新闻本身发生了改变。
“云采访”成为新的流行
由于疫情原因,很多采访从“面对面”变成了“视频聊”,从“线下”转到了“云上”。
2020年2月4日,春节假期延长、报纸还在休刊的特殊时期,一个体育新闻需要及时采访:去年二青会为山西夺得两金的中国单板滑雪运动员苏翊鸣,是年后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后延期)山西队的王牌选手,也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种子选手。春节期间,暂停比赛的苏翊鸣在韩国做康复训练,正好有空档。最终,这个采访通过网络,以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从太原到韩国,采访者和受访者通过一个“屏幕”的“大小双屏”切换,完成了“无接触面对面”的“跨国云采访”。
此后,大量“宅家”观众的需求,加速了媒体火速改变报道模式的进度。3月,新浪财经重磅打造了线上高端人物访谈《至少一个小时》;4月在NBA停摆期间,腾讯体育推出《NBA云专访》栏目;真正让“云采访”引发关注,是在5月举行的全国两会上,5G新技术的应用,让“云直播”“云采访”成为新的报道方式。
8月,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次打出了“线上电影节”概念。笔者在参与报道中发现,线上影展、VR技术等成为最大亮点。在“云上共享”单元,上线了约250部影片。当然,这种“云观影”与“宅家看片”不同,主办方专门配有导赏解说、主创与影迷的隔空交流等,以形成“多元互动”的观看方式。
无论是电影、体育这样的娱乐新闻,还是两会这样的严肃新闻,“云采访”正在成为新的流行。
“云采访”形式的多样化
“云采访”并非只是简单地将“现场采访”转移到“线上采访”,由于“云采访”自身的“黑科技”特点,采访形式充满了多样性。
首先,“云采访”除了“一问一答”的常规模式,也有“第三方视角”。
今年3月,由山西本土音乐人打造、50多名中学音乐教师用手机隔空录制的音乐作品《逆行》,首次尝试“云合唱”。“受访者们”通过作品的直播,足以“回答”记者;5月,笔者完成了对五月天线上演唱会的“云采访”,打开弹幕观看“云直播”,来自全球的歌迷以“刷屏”的方式向记者讲述他们的音乐故事。
其次,“云采访”并非只能“一对一”,它可以完成“一对多”的“同屏访谈”模式。
8月25日,笔者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大师班”现场看到,著名电影导演李安,以远程视频连线的方式与观众互动,现场还呈现了“多屏”模式:即李安、主持人、嘉宾等不同画面“拼接”在一个大屏上,完成了“一对多”的“同屏访谈”。
第三,“云采访”可以搭建“虚拟合成”空间,进行“全息云采访”。
两会期间,《解放军报》的记者与人大代表“面对面”采访。实际上,这是一个虚拟合成镜头,采访者和受访者是通过“5G全息远程采访系统”完成了此次的异地“云采访”。这一技术,被业内视为在未来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融合创新报道形式。
“云采访”形式的多样化,让新闻采访的报道模式发生了改变,内容更加丰富。
“云采访”目前的优劣势
“保持社交距离”,催生出“云直播”“云采访”。那么,这种新鲜的采访形式有哪些好处,以及会有哪些问题呢?
首先,“云采访”的最大特点是“近距离”。
9月底,中国跳水“梦之队”尝试了“云比赛、云直播、云采访”。其中,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客串记者,通过电话、微信就记者感兴趣的话题询问运动员,完成“云采访”。这种“近身采访”,是以往媒体很难完成的。
其次,“云采访”具有强大的“直播社交化”功能。
“云采访”捆绑“直播”,礼物打赏、弹幕互动等多种线上功能,都能让“云采访”成为社交平台,拥有自身用户,具备商业价值。
此外,“云采访”这种采访“黑科技”,让采访报道变得更加灵活性,充满可能性与想象力。
不过,新诞生的“云采访”目前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第一,硬件的高配置。新华网两会报道组,特意选取了支持多屏协同功能的5G摄像机、直播背包等高科技采访装备配发给记者,通过多屏协同,将手机与笔记本无缝互联,减少了多终端协同的麻烦。但这些硬件还没有成为大多数媒体的“标配”,记者采访工具的“高科技升级”需要一个过程。
第二,网络连接环境。“云采访”对于网络连接环境要求甚高,笔者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云发布会”,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的网络连线就有中断。因此,“云采访”背后,高稳定、低延时、高带宽、安全可靠的网络必不可少。
随着5G直播等产业链逐步成熟,“云采访”将更视觉化、更体验化、更多屏化与更互联化。
“云采访”,不仅对新闻行业产生了影响,也让新闻本身发生了改变。新闻,曾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如今的“云采访”,让“一种文体”变成了“一种交流”,带动着5G时代媒体的发展与变革。
(作者单位:山西晚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