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嫄
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融媒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传播手段。而不断前进、发展着的融媒体,让传统媒体在不断地挣扎求存中,寻找出一条适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生存之道。
融媒体时代下,从事报纸采编的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采编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充分结合融媒体的特点,使新闻事件达到更迅捷、更准确、更有效的传播之外,还应当注重提升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整合能力,从而让已经处于“淘汰”边缘的报纸,获得新的生命力。
以《山西青年报》为例,近几年来,《山西青年报》一直在探索“报纸与网媒”“报纸与新媒体”的共生发展问题,依托网络与新媒体的海量资讯,深度整合报道热点新闻事件,并在整合过程中寻找热点事件中的青年视角、发掘新的新闻亮点,进而向公众传递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正能量。
“融媒体”概念推出后,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报纸”这一传统媒介要想获得一席之地,必须在深度整合上下大力气、下深功夫,才能搭乘“融媒体”这条快船继续破浪前行。
借新媒体之力,做有力度、有影响的报道
与新媒体相比,报纸的生产流程已成“龟速”,采访、写作、编辑、制作、印刷、出版,每一个环节都消耗着时间,且报纸“昨日新闻”甚至“近日消息”的特点,已经完全不适应新时代快速发展的需求。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新媒体传播的“速食”性,意味着人们只能通过“只言片语”看到新闻事件的表象,其背后蕴藏的深层意义极其容易被湮没在海量资讯的冲击之中。
此时,我们就需要借助新媒体之力,为我们拓宽新闻线索,进而深度挖掘,做出有力度、有影响的报道。
比如2015年3月,《山西青年报》正是有效利用了新媒体的迅速传播之力,整合多方信息,做出“微信红包变身‘救命钱’”的系列报道。该系列报道的新闻线索,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事件的高潮来自“微信红包”。彼时,正是春节刚过,微信红包正被社会公众诟病之时,然而,一场发生在微信群中的“红包接力”,却悄悄改变了一个花季女孩的生命,也由此让公众正视微信红包的作用,在这场爱心接力中,微信红包成为传播善、传播爱的工具,3天筹款56万余元,不仅挽救了生命垂危的女孩的生命,也让人们明白,“抢红包”不仅仅是一场娱乐,还能够成为爱的使者。
在此次系列报道中,《山西青年报》始终密切关注事件发展走向,并专程派记者赴京追踪女孩手术的全过程。手术当日,前方记者利用文字、图片、视频、记者手记等方式,向后方微信公众号、微博、报纸发回报道,后期各路编辑紧急加工,迅速传播,成为当年颇具影响力的新闻,先后受到山西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关注。
经过这一次报道的历练,使笔者真正意识到,新媒体并不是传统媒体的替代品,而是助力传统媒体走向更具深度、更有力度、更为宽广的道路的有力工具。只要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创作出符合时代特点的优秀新闻作品。
让碎片系统化,做全方位、有态度的新闻
融媒体时代,“速食”的讯息注定是碎片化的存在,特别是在长时间的大型活动当中,比如平遥国际电影展、吕梁文学季。这些长达十天的活动中,每一天都充斥着大大小小无数的讯息,除了较为重磅,特别引人关注的讯息之外,一些次要讯息便会被挤压甚至覆盖,但对于一些特定人群而言,那些被“覆盖”掉的讯息也许更为有用。这个时候,我们在进行新闻报道之时,就需要充分运用深度整合的能力,将这些碎片化信息串连起来,使之形成系统,进而做出全方位、有态度的新闻。
比如2019年5月中旬举办的首届吕梁文学季,在这场山西文学青年的“狂欢盛典”上,邀请了十余位在文学界举足轻重的大咖“传经授道”,可以说,在那一场盛会中,每一位大咖的演讲,每一场论坛的头脑风暴,都是青年文学爱好者成长最重要的“养料”。但是,当我们把每一场活动都详尽报道出来之后,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淹没在大量的言论之中,读者仅仅是从一场场论坛报道中看到了表象,而无法系统地获得如何从一名“文学爱好者”成长为“文坛巨匠”的方法。
鉴于此,笔者在进行首届吕梁文学季的报道过程中,除了做一些日常新闻的报道之外,还将多日来采访各位文学大咖的内容加以梳理、整合,以《吕梁文学季为文学青年打开创作“天窗”》为题,发表在2019年5月13日的《山西青年报》上。文章从“感受‘跨界’的魅力”“人人都能成为‘诗人’”“在喜欢的基础上用点心”三个层面,汇集了众多文学家的思想、言论,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这些,就是成长为一名文学创作者的途径,有了这样的指引,他们或许可以在文学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一点、更久一些。
《吕梁文学季为文学青年打开创作“天窗”》一文,全文不过2006字,但这2006字,是笔者从4天、7场活动、十几万字的录音中整理出来的精华部分,这些精华,在每一场活动中都是碎片,但经过系统的“包装”、整合之后,择其重点而简言之,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最终形成一篇较为成功的通讯,并获得2019年山西新闻奖二等奖。
这一次成功的尝试,让笔者更为笃定:在融媒体时代,报纸要想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慢”工出细活,做出深度、做出力度、做出态度、做出高度,只有这样,才能走得久些、更久些。
(作者单位:山西青年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