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辉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通过新闻报道精彩呈现中国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向全世界推广和分享中国的减贫经验,是当下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与对外文化形象的重要途径,也是新闻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提高政治站位 奏响主流旋律
摆脱贫困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减贫人口占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被国际社会赞为“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与贫困问题相关的扶贫脱贫工作也一直是我国新闻媒体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相关报道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构建社会伦理价值观,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指导下,全国各地凝心聚力,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获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认可。各级媒体特别是党媒坚持初心、引领导向,从党的全局工作出发,以聚焦社会现实、蕴含社会文化的新闻报道团结人民、鼓舞士气;在触及到脱贫攻坚等与新时代紧密相关的时代命题上高举旗帜、引领导向,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新闻报道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更是党和政府的宣传主阵地,对人民的思想生活、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各个方面均有着相当大的价值影响。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广大新闻工作者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采写出一大批融思想性、真实性、知识性、时效性于一体的扶贫工作新闻报道,真实客观地呈现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在脱贫奋斗中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以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奏响了时代主旋律。
增强新闻“四力” 讲好扶贫故事
新闻报道的根本生命力在于真实,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新闻现场,获取脱贫攻坚工作的第一手素材,才能让新闻报道更接地气、聚人气,更有情感、有温度。新闻工作者要不畏艰难,迈开双腿,把社会实践当作最好的课堂深入调查研究,既准确报道新闻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着力摒弃固有成见,把基层群众作为最好的老师,近距离、零距离挖掘贫困现象背后的深层因素。通过深入现场的新闻作品,通过到基层、长时间、下苦功的跟踪调研和入微刻画,展现出脱贫攻坚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展现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在聚焦脱贫攻坚的报道中,中央级主流媒体报道形式多样,吸引众多受众,很多地方媒体,如笔者所在的太原日报社,也在这场战役中策划不断,举措多多:政文、区县、经济等多个部门的新闻工作者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入基层,围绕相关帮扶政策、实际成效、典型经验、先进人物等,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呈现脱贫攻坚取得的各项成就;副刊以诗歌、散文、特写等形式配合宣传,比如就作家哲夫讴歌脱贫攻坚的报告文学新作《爱的礼物》,刊发访谈文章,还约请多位参与驻村扶贫的作家撰文分享经验,从文学的角度反映脱贫攻坚成果;融媒体齐上阵,专栏“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占据客户端头条位置,《“山窝窝”长出“致富果”》《“红色乡村”日子红》等稿件翔实记录了精彩扶贫故事……媒体人在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新闻报道中,不仅体现了人民美好生活的气象万千,还深刻呈现了广大扶贫工作者真抓实干的责任意识和团结意识。
创新表达方式 推广中国范式
我国脱贫攻坚的新闻报道在技术赋能下,不仅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同时通过微信、微博、短视频、网络直播、VR新闻等新媒体方式进入大众视野,进而融入全球当下新闻话语体系之中。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最根本的影响是改变了新闻的生产方式,新工具、新平台、新渠道不仅改变了新闻采集和呈现的物理空间,而且改变了由此而来的新闻产品和表达方式。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创新表达方式,拓宽传播渠道,集中讲好中国扶贫故事;同时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优化技术战略布局,推动新旧不同媒体之间的融合创新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实现中国扶贫新闻报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弗拉基米尔·诺罗夫在中国日报网发文《多措并举攻克贫困 中国为世界树立减贫榜样》,指出中国在人类减贫这项刻不容缓的全球计划中取得了斐然成就。在世界贫困人口日益增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消除贫困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如何有效地将中国脱贫经验推向全球,集各国之力共同应对全球的贫困化难题,既是对中国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广大干部与群众努力成果的高度肯定,也是中国在国际上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面临的新挑战。目前,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而中国新闻业也正由技术链条各方面驱动实现快速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新媒体的结合仍然具有巨大的扩张潜力。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新生媒体生产专业性逐渐增强,逐步走入规范化和专业化进程,并与传统媒体协同作战,在精彩呈现脱贫攻坚时代伟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太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