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涛
采访技巧是记者调查事实真相,获取新闻素材的重要方法,是决定采访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求采访前准备工作要充分,采访时要注意营造采访氛围,采用适宜的提问技巧,善于观察与倾听,合理运用肢体语言,准确记录,勤于思考,注意细节;采访后整理录音,确定主题,认真写稿。只有熟练运用采访技巧,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创造出好的新闻作品。
采访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采访是新闻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记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一向有“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之说,这便要求记者具备一定的采访技巧。
1.采访前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进行采访不可或缺的环节,也属于采访技巧之一。
采访前的准备包括平时准备、临时准备、细节准备等。平时准备,包含社会、文化、经济、历史、环境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可以说功夫在课外,是对记者新闻素质的较高要求。临时准备,指通过互联网等媒体查找有关采访对象的背景、现状、原因等资料,并初步判断资料价值。在此基础上,酝酿主题,拟订采访提纲。细节准备,包括采访前摄像机、三角架、录音机等各种器材和细节的准备,要做到万无一失,有备无患。
2.采访中
采访中要充分注意营造采访氛围,采用适宜的提问技巧,善于观察和倾听,合理运用肢体语言,准确记录,勤于思考,注意细节等等。
2.1 营造氛围 记者经常会面对不同的采访环境。对采访对象大部分是第一次接触,谈不上熟悉和信任。这便要求记者巧妙而智慧地在寒暄与闲谈中,尽快消除采访对象的陌生感,让采访对象熟悉自己、信任自己,营造宽松和谐的采访氛围。
2.2 适宜的提问技巧 提问分为开放式提问和闭合式提问两类。开放式提问,如“请您谈谈这次到古城旅游的感觉。”“您觉得游览古城后有什么感想?”这样的提问就属于开放式提问。由于问题比较概括并且抽象,所以留给被采访对象发挥的余地非常充分。被采访对象的回答有很多种可能性,可以多谈,可以少谈,或者不谈。而闭合性问题由于比较具体,严格限制范围,被采访对象自由发挥的余地就很小,通常需要直接回答。如“您喜欢这场演出吗?”或“您还会再来古城吗?”这样的闭合性问题,被采访者必须明确回答“喜欢”或者“不喜欢”;“会”或者“不会”。
采访中,要适时灵活运用开放式提问或闭合式提问。结合各种提问方法,达到理想的采访效果。
2.3 合理运用无声语言 记者在进行采访时,有必要主动地对采访环境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完善,可以通过运用肢体语言这种无声语言来消除被访者紧张抗拒的心理,同时也体现对被访者的尊重。无声语言采访,除眼睛外,还有肢体语言的采访。肢体语言在某些时候,也是一种很好的提问方式。如点头、微笑等等。肢体语言采访,在常规采访中居次要地位,但在非常采访中则可能跃居主要地位。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对采访对象起到的是潜移默化的效果。
新闻采访要恪守人文关怀精神,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而肢体语言的合理应用,能更好地体现出记者对受访者的人文关怀。
2.4 准确记录 记录,主要包括笔记、心记、画记、录音等方式。
笔记,对采访内容要有选择性地进行笔记,要预留一定的空间用于补记一些重要材料。
心记,即记者将采访时所看到、听到或感觉到的真实材料记在心中。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形:遇到的事实瞬间而过;条件受限,不便笔记;进行隐性采访时。
画记,包括新闻照片,新闻录象及现场所作的图画。
录音,即用录音机或录音笔进行采访记录。采用录音方式,可以更好地保证记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录音资料可以作为证据,同时也便于记者有充裕的时间去倾听和思考。
尽管记录有诸多形式,但最根本的还是笔记和心记。画记和录音记录是记录的重要形式和有益补充。
2.5 思考 每一个采访,都要去思考采访的主题是什么、从哪个角度采访、采用怎样的体裁去报道等等。只有经过充分而富有成效的思考过程,才能产生真正富有价值的新闻作品。
2.6 注意细节 细节是对话体变成故事体的关键。没有细节的故事就缺乏真实性,就显得很假。记者必须充分认识到细节的重要性。可以用别人的细节来丰富自己的细节,这不属于抄袭,只是用于补充不足的细节和事实。
3.采访后
采访后的工作主要包括主题确定、录音整理、写稿等。其中,主题的确定是最主要的。记者要有较强的概括能力和提炼能力,要擅于从纷繁复杂的采访内容中提炼出主题,从若干个主题中寻找共性,提炼出最合适的一个主题。确定主题是采访稿件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作为记者职业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采访时一定要正确运用不同的方式和技巧。这也是优秀的记者所应具备的素质。这便要求记者必须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增加阅历,提高思考能力和新闻捕捉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记者才能熟练运用采访技巧,写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好的新闻作品。
(作者单位:平遥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