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平
喜欢文学创作的人,常常纠结于写什么、如何写,尤其是如何写的问题。不管散文、诗歌或者小说,各有各的路数,文学概论中经常讲到的写作方式和方法,成为写作入门者的不二法宝。但是,这样往往容易形成人云亦云的现象,也就是大路货太多,不能自出机杼。书法讲究入帖和出帖,爱好者入帖临帖时,必须亦步亦趋,临到出神入化才算临到家了。这仅仅是书法学习的第一步,出帖才是目的,如果老在古人的帖子里打转转出不来,找不到自己,终究一事无成,出不了帖就成不了书法家。文学创作也是这样,肯定有模仿,文学大师们的代表作就是学习的标本,从中慢慢琢磨适合自己的路子,是一般文学爱好者入门的捷径,最终能跳出龙门者都是超拔脱俗之人。这些出类拔萃的作家,之所以能够独辟蹊径,跟别人不一样,都是冒着极大风险的。早期不被主流话语所认可,甚至陷入迷茫,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一旦被接受,必然呈现横空出世、势不可挡的威势。
作家王小波就是这样的例子。当初他写小说并不被看好,投稿屡屡遇阻,曾一度对自己的写作产生怀疑,不得不转写杂文、随笔之类的文字维持生计。在杂文、随笔赢得一定认可之后,小说才逐渐在民间开始流行,读者通过小道传阅他的小说。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广州《花城》编辑部的编辑发现,到北京取走了99万字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三部曲。在三部曲紧锣密鼓地编排出版当中,王小波突然去世。也就是说,作家在世时并没有看到他的三部曲正式出版发行。而这三部曲给王小波迎来了巨大的声誉,一时之间,洛阳纸贵。王小波也被誉为小说奇才。
在王小波小说难以被广泛认可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著名作家刘心武逛书店看到王小波的一本小说集,站在那里读完一篇小说后,对王小波有种别样的认识,产生急于见到作者本人的强烈愿望,后来如愿见到王小波而且相谈甚欢。这是王小波逐渐被认可的一个案例,当然,他最后的出名和刘心武没有多大关系。
之所以提到这个案例,是想说明,一个高蹈的、甚至另类的作家,当初的出道非常艰难,因为他的文学视野、思维方式、思想深度往往高于主流作家,所以不被主流价值观所能接受和容忍。在森严的文学壁垒面前,他的作品所释放的光很难击破厚厚的墙,自然很难被认可。可想而知,这期间作家所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这让我想起乔伊斯,他写出《尤利西斯》时也是不被认可,出版商不看好,权力部门进行封杀,经受着世俗眼光的鄙视,到处碰壁,真正的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无可奈何之下,作家只能选择向世俗低头。但是文学不能低头,让作品走进读者的心中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是金子总会发光,几经峰回路转,终于绝处逢生,赢得了巨大的世界声誉。
身边的作家也不乏这样的事例。著名散文作家张锐锋当初以诗歌名世,后来从事散文创作。他的散文写作与传统散文完全不同,打破了旧有的创作模式,斜刺里杀出一条路子,投稿碰壁是难免的。好在他的创作不以发表为目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彻底改变散文的面貌是自己创作的最大动力,给固有的散文体裁输入新鲜的血液。板凳甘坐十年冷,一朝得势满卷狂。张锐锋最火热的时候,各大刊物争相刊发他的作品。20世纪90年代初发表在《山西文学》的长篇散文《马车的影子》,被各种选本选载。1998年的《飞箭》获得了《大家》杂志的“红河文学”大奖。1999年第1期《花城》,刊载了他的长篇散文《皱纹》,被评论为:“《皱纹》的写作方法和发表方式在中国文坛尚属首次。”这时候,张锐锋所有压箱底的作品都供不应求,文学界称其为当代新散文代表作家。
最近,张锐锋写出了一部200万字的长篇散文巨著《古灵魂》,这是一部以周朝晋国为背景的宏大叙事之作。作家把自己对晋国历史的深刻思考,以及由晋国所辐射的那个时代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走向进行了独特观照。近年来,好多作家不约而同地把触角伸向历史的深处,打捞传统文化的木铎金声。晋国也被众多作家以小说演绎的形式,撷取某个阶段、某个人物进行描写是有过的,但是以散文的形式而且长达200万字的篇幅叙述,前无古人,从未有过。张锐锋是一个勇于探索的作家,当年的成功助长了他的勇气和胆略,沉寂多年后,如今向散文界又抛出了这样一枚巨型炸弹,反响是必然的。窃以为,他的反响不仅仅是因为篇幅的超长,关键是对所书写的历史的自我认知角度的独特,能把晋国史从头到尾进行梳理,用众多人物的视角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分析,这些人物包括国君、人臣、妃子、车夫、医生、乞丐、农夫、掘墓人等等,通过这些形形色色人物的不同视角,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和阐释自己的观点。
这部巨著中,张锐锋调动了自己多年来潜心研究晋国史的丰赡学养,在作品的有序推进中,大到对天文、地理、历史、人文、易经八卦等知识的合理运用,小到对花草、鸟兽、河流、山川的精微洞悉。晋国处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子百家思想影响甚巨,天道、仁德思想无论对国君还是人臣、百姓的影响,从作品中时时处处能得以见证。这些历史、哲学思想贯穿着整个作品,成为其重要的发展脉络,也是支撑这部巨著的内在架构。
这种现象被视为一种新生事物的常态,因为人们生活在传统观念当中时间很长了,突然出现一种新的东西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独领风骚毕竟是少数,能耐住寂寞,能跳出一般人的思维领先一步者,不管在哪个领域都是极为稀缺的,这些人才是真正的业界引领者。
这样的引领者为什么稀缺、为什么能耐住寂寞?有足够的自信和坚韧的毅力,相信自己、相信潮流,在芸芸众生中,他能听到时代的呼唤,能够铺捉到命运的交响,这是一种能力,一种可歌可泣的精神。
李商隐曾写过一首爱情诗《相见时难别亦难》,最后两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在这里可以把“蓬山”引为文学的高地,作家们为了追求这个高地,不断地砥砺前行、披荆斩棘、开山探路,往往铩羽而归,寄希望有只青鸟探看指明路径。问题是青鸟探看出了捷径,还得靠自己攀援,最终才能抵达文学的“蓬山”。还有一句古语可以与此互为印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面列举的几位作家是其中的代表,凡是成功者都有这样“勤为径”“苦作舟”的经历。后学者应从中受到某种启迪,踏出一条适合自己攀援“蓬山”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