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践悟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山西经济网 | 站点收藏  
2022年12月24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警惕新闻的“伪时效”

■ 徐建光

时效性是新闻与生俱来的三大特征之一,也是新闻工作必须坚持的三大原则之一。然而,受新媒体冲击、生产模式限制、转型不及时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报纸、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刊播的新闻时效性越来越差,继而出现了日益普遍的“伪时效”现象,值得警惕。

一、“伪时效”悄然滋生

“某月某日,某部门消息”“某月某日,记者从某单位了解到”“某月某日,某部门通报”……翻看近年来的一些报纸、电视新闻,这样的新闻由头越来越常见。

乍一看,这类新闻报道似乎还比较及时,但其呈现给受众的时间点,却并非新闻事实本身发生的时间,而是记者采访或获取新闻的时间,亦或是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发布信息的时间。真正的新闻时效被人为忽略,或者被隐藏掩盖,导致很多新闻事实不仅没有了时效,而且有些已经接近“失效”。

众所周知,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报道,自然,新闻的时效就应该体现在所报道事实发生的“新近”。而上述新闻时效似是而非,具有很强的迷惑性、深远的危害性。

“伪时效”现象具体何时出现,恐怕无从考证,但在新闻实践中日趋普遍却是肉眼可见的事实,业内人士感受日益明显。

二、“伪时效”滋生的原因

分析传统主流媒体线索获取、新闻来源、采访方式、内容呈现等新闻生产环节,不难发现“伪时效”滋生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是主要的。

主观原因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抢新闻”先天不足,传统主流媒体有意无意、主动被动在“放弃”时效性。

与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新媒体相比,传统主流媒体受采编流程、呈现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时效性上处于先天劣势,在“抢新闻”上日渐力不从心。久而久之,便产生了无论怎样也“快”不过新媒体的惰性认识。这种意识的蔓延,使传统主流媒体无形中形成了“你做你的,我做我的”的惯性思维,表现在具体新闻实践中,便是不再在时效性上下所谓“无用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或主动或被动地放弃对时效性的追求。

(二)交通通讯空前方便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滋生了“等、靠、要”思想,倾向于追求“捷径”,而不是扑下身子求“快”求“新”。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交通通讯不发达,“脚板子底下出新闻”是传统主流媒体的法宝和致胜秘诀。如今,交通通讯空前发达,获取新闻更加方便,新闻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然而,记者的“脚板子”却在不知不觉中被惯“懒”了,打个电话、收个邮件、约个来稿,成了许多记者获取新闻的“捷径”。甚至,等通讯员提供线索、发通稿,乃至到网上扒稿子,成了一些人的工作常态。

毕竟,通讯员不是专业新闻工作者,受岗位性质、工作职责以及专业素养所限,其新闻敏感、新闻认知,对新闻素材的取舍、角度的选取,不可避免地会有偏差。因此,这种“二传手”生产的新闻,经常导致该抓的新闻没抓准、该及时报道的没来得及,新闻的时效性自然大打折扣。

当然,“伪时效”的出现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

主要体现在各行各业各单位对舆论宣传工作日益重视,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完善、新闻审核流程的规范等,使传统主流媒体获取新闻的环节增加、战线拉长,有些信息即使提前获知也很难及时发布。而等到有关方面召开新闻发布会,或者完成审核流程对外发布信息,本来权威、及时甚至是独家的新闻又成了“大路货”。这时,受先天因素制约,传统主流媒体又“快”不过新媒体。

三、“伪时效”带来的后果

“伪时效”给传统主流媒体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影响是恶性循环的。

(一)“伪时效”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使新闻不再“新”,媒体的新闻性大大降低。

新闻是媒体的主体,一旦没了或少了时效,一些新闻便不再是新闻,不再适合用消息来体现,很多都改头换面变成了通讯,导致媒体的信息量减少、新闻性下降。近年来,好消息的短缺,已经成为各新闻单位共同的痛点,每年的省市好新闻评选中,这一短板也都表现得很突出,不能不引起重视。

(二)“伪时效”带来的连锁反应,使新闻大多成了工作性、程序性报道,新闻质量直线下降。

一方面,由于通讯员往往是“兼职”且“一对多”,很多新闻不仅工作性强,而且从内容到形式都大同小异、一个面孔,自然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记者由于缺席了对第一手新闻素材的掌握,自然很难发现、捕捉、选取价值更高、意义更大的新闻事实,挖掘出不一样的新闻,新闻质量也就无从谈起。

(三)“伪时效”最严重的后果,是侵蚀了传统主流媒体的权威性、指导性、服务性,伤害了新闻的可读性、可看性、实用性,进而从根本上影响了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感染力、引领力。

传统主流媒体话语权的这种无形流失,会使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其生存和发展环境更加严峻,甚至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四、让“伪时效”别再泛滥

结合新闻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摒除“伪时效”弊端,必须始终坚持专业精神,继承弘扬优良传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拓展技能手段,与时俱进、扬长避短。

首先,遵循新闻规律,恪守新闻原则。新闻工作专业性强,业务素养要求高,应该常学常新,加强业务培训,在日常管理、工作指导、评价考核等各方面,将专业精神贯穿始终。在引领从业人员牢固树立新闻志向的基础上,强化工作导向、端正价值取向,营造遵循新闻规律、恪守新闻原则的良好氛围,使新闻实践始终沿着科学、正确的轨道不断向前推进。

其次,发扬优良传统,持续改进作风。新闻工作者要跟上时代步伐,适应时代要求,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更要坚定不移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俗话说:“好新闻是跑出来的。”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走街巷、进社区、入厂房、钻农村、访群众、到现场,零距离全方位采访,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写出“接地气、冒热气、带露珠”的鲜活新闻作品。

再次,发挥专业优势,做深做强新闻。与新媒体相比,传统主流媒体的最大优势是队伍,是新闻业务素养的沉淀积累。在信息爆炸的新时代,新闻工作者更要充分利用长期以来练就的新闻慧眼,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捕捉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见微知著、以小见大,透过现象看全局、看本质。要多动脑、勤思考,用更加敏锐的新闻洞察力,更加开阔的视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围绕中心大局、紧扣时代脉搏,创作出更多有深度、有见地,能够引导舆论的优秀作品。

最后,革新技术手段,实现“一专多能”。语言文字功底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努力提升写作水平,把所到之处、所见之美、所思之深诉诸笔端、镜头,创作出题材丰富、内容翔实、语言平实的作品,做到雅俗共赏,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同时,要自觉把传统技术手段与新技术应用有机结合,借助新媒体技术,拓展观察社会的视角,努力学习掌握新技术、新本领,培养造就一专多能的“全媒体记者”。

总之,杜绝“伪时效”泛滥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从根本上说,与坚持“三贴近”、践行“走转改”、增强新闻工作者的“四力”是一脉相承的。唯在这样,才能守好守牢舆论宣传阵地,使传统主流媒体焕发新的生机。

(作者单位:太原日报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晋 ICP 备 11001212 号 主办:山西经济日报社
 
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报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报全文。本报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报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报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公告
   第03版:广告
   第04版:理论·践悟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警惕新闻的“伪时效”
县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