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山西经济网 | 站点收藏  
2023年2月25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使用“无人机” 种田变得更智慧
——晋城市城区南村镇积极推广实施智慧农业种植速写

本报记者 崔振海

2月的麦田,虽然还有小片的残雪,但湿润的地气已经带来了春的讯息。

在晋城市城区南村镇孔匠村的麦田里,一簇簇细小的麦芽露出了头,在土黄的田间悄然萌生,这个时节,冬麦正在返青。

“这两场雪下得太及时了,雪融化了正好可以追肥。”在田埂上查看麦田长势的李建明说。李建明是红岭地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他的合作社流转了南村镇170多户农民的600多亩耕地,这些耕地中有近400亩耕种了不同品种的小麦。

“两次降水让地里的墒情好转,现在追肥,尿素渗入土壤后可以让小麦快速吸收,提高肥效,促进小麦返青壮苗。”李建明边解释边掏出手机给经常合作的农机手拨打电话,催促他尽快过来给麦田施肥。

不多时,农机手邱军军开车载着两个“大家伙”便赶了过来。“以前追肥用三轮车靠人工一点一点喷洒,现在咱地里都用上了‘高科技’。”邱军军所说的高科技,就是车上这两架超大的农业专用无人机。

在同事的帮助下,邱军军开始忙碌起来。用水兑肥,再将兑好的肥料灌入无人机的药筒,调整测试无人机的喷头后,硕大的无人机伴随旋翼的嗡鸣声起飞了。两架农业专用无人机在麦田上低空掠过,雾化后的肥料均匀地落在青青的麦苗上。

很快,20亩地就喷洒完了。邱军军指了指无人机遥控器的屏幕对记者说:“你看,这农业专用无人机非常好用!喷药精准无死角,大大节约了用水量和农药使用量,已成为农民种田的好帮手。前3年还是‘稀罕物’,如今已成了很多地方农机智能化的新装备。”

南村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丁芸介绍说,农业专用无人机具有定速、定高、定量均匀喷洒药剂等优点,相比人工打药,一台无人机一天可作业300亩农田,相当于数十个人一天的作业量,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农药成本和人工成本,还可以防止因农药流失造成的土壤污染。“南村镇小麦面积2.17万亩,大部分都用上了无人机。”丁芸说,面积较大的耕地,可以通过编程规划,使无人机自动规避障碍实现自主浇灌或喷药,面积小些的耕地,则可通过人工手动操作完成作业。

在南村镇,春耕备耕农机装备精准智能化是一大特点。“无人机的使用,让种田变得更加智慧。”丁芸介绍,除此之外,南村镇农技站还积极组织农机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技服务,并邀请了市、区农业技术专家田间授课,开展农机实用技术培训。尤其在加强科技培训方面,壮大农机装备的同时,推广农田机械化生产和操作,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帮助农民增收。“在南村镇,农业机械已由过去单一的产中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全程机械化服务方向发展。”丁芸说,全程机械化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增加了农民收入。

一年之计在于春,粮食丰收在春耕。“3月开始,我们就要打药除草,进行灌溉,无人机又有了大用处。”邱军军笑着说。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晋 ICP 备 11001212 号 主办:山西经济日报社
 
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报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报全文。本报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报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报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综合·公告
   第04版:山西税务周刊
构建驻晋商会“朋友圈” 奏响招商引资最强音
发布2022年度全省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名单
展现队伍风采 提升整体素质
人岗相配牵好线 跨省务工“点对点”
太原理工大学医疗建筑项目业主管理研究所成立
使用“无人机” 种田变得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