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坚持提振消费,加快建设文脉传承、市井繁华、业态丰富的文化旅游之城
大同市文物古迹遗存众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九大古都之一,而且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文旅产业在“后疫情”时代将出现井喷式反弹。今年该市将以引流量、聚人气、促消费为目标,紧盯京津冀国家级城市群消费大市场,开展服务业提质增效行动,做优文化旅游产业,创新消费场景,着力建设京津冀旅游康养首选地和区域消费中心。
“今年,全市组织的八大类106项文化系列活动,大同古城是重头戏,涵盖了民俗文化展演、年俗体验、美食品鉴等,都是群众喜闻乐见及参与度极高的项目。”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孟德昌说。
随着备受游客好评的2023“大同年、大不同”新春系列活动圆满落幕,“木兰从军”“昭君出塞”“合掌露齿菩萨”、传统民俗巡游等大同文化IP也火出了圈。
据统计,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彩呈现,活动共吸引游客近500万人次,中央、省、市等各级媒体报道活动次数超300次,与活动相关的各类短视频播放次数超千万次。
下一步,大同市将实施A级景区培育工程,壮大“4+1”龙头景区,办好全省文旅大会,面向京津冀推出2-3个精品旅游产品。
不仅如此,大同市还要大力扶持影视产业创新发展,全力推动总规划25个摄影棚的八仙影视基地加快建设,努力建成“南有横店、北有大同”的北方大型影视基地。
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建设面向首都、产品特优、供需两旺的现代农业之城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建设首都特优农产品供应地为目标,当好首都人民的‘米袋子’‘菜篮子’‘肉案子’。”大同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颖龙说道。
保障“米袋子”。大同市严守耕地红线,加快云州、阳高、天镇3个省级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建设,全年建成高标准农田20.8万亩;加快云中、恒山、塞上三大灌溉基地建设,恢复改善灌溉面积8.03万亩;推广发展50万亩膜下滴灌种植,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21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达到12.5亿公斤以上,保障粮食安全稳定供给。
做优“菜篮子”。特优农业是“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同制定黄花系列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挖掘利用药用价值,加快开发黄花保健品等拳头产品,建设全国一流的黄花产业集群,力争全产业链产值达到65亿元;加快设施农业项目建设,总面积突破11万亩;加快天镇神农、新荣北京供销社雁北肉羊、云海肴青脚麻鸡、百胜肉鸡等养殖加工项目建成投产;进一步围绕“特”“优”战略做文章,做大做强黄花、畜牧、设施蔬菜、有机旱作(杂粮)、中药材、食用菌、杏果、农文旅融合这八大特色优势产业。
做好“肉案子”。大同市多措并举畅通特优农产品销售渠道,发挥北肉平台、大同好粮北方农特优产品交易中心等平台作用,加快建设百胜集团食品供应、一亩田北方预制菜产业园项目,推动大同特优产品进入全国市场;实施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标杆项目,面向京津冀布局建设一批冷链物流、仓储基地。
新的一年,省委对大同加快融入京津冀城市圈、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部署。大同将此作为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全面加快京同一体化,高质量交出“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的历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