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践悟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山西经济网 | 站点收藏  
2023年5月22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浅析媒体融合时代如何讲好新闻故事

■ 吴艳

一、讲好新闻故事,在媒体融合时代赢得竞争优势

媒体融合时代,讲好新闻故事,依然是新闻传播规律的本质要求。无论是内容创新、报道形式和手段创新,内容始终是根本,只有抓住内容优势,才能在这个全媒体时代赢得竞争优势。所以,讲好新闻故事、把新闻故事讲得动听依然成为当下更强烈的要求。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做出让受众有共鸣和喜闻乐见的新闻,而不是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作出简单的迎合,这更是对读者的尊重。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媒体人要坚持发扬工匠精神,不断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水平,奔赴新闻事实发生现场,发现细节,传递真实体验,用心去讲故事。

随着全媒体传播格局和受众需求等变化,内容的创作也必须创新。讲好新闻故事,很重要的一个手法就是从小切口、小人物反映大主题,真正具有故事性的新闻应从具象的人物或者事件角度去切入要表达的主题,从而达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

本文以2017年第27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通讯类作品《别了,白家庄矿》为例,这个作品从普普通通的两对父子矿工为切口,从标题的制作就开始包含着能够引人思考甚至动人心弦的情感力量。接着从打动人的细节小切口反映了大主题,即从2015年就开始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山西作为一个全国重要的煤矿生产基地,未来路怎么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落实以及经济如何转型,以及与煤炭生产、厂矿关停运转、工人安排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密切相关,反映出主题的重要性。

另一部作品是获得第31届中国新闻奖的《父亲留在了火神山》,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武汉一个普通家庭在疫情中的坚韧、善良、奉献,以及中国军民同心战疫的故事被娓娓道来;这也是第一篇连接新冠遗体捐献者家庭和遗体解剖团队的深度报道。采写这篇作品的记者,找到了一个全家人都感染并有遗体捐献的家庭,把传染病患者遗体捐献的故事完整地记录了一次。不仅在全社会弘扬正能量,还让遗体捐献者的贡献在社会中得到科普,继而体现了中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

四川观察客户端荣获第31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短视频专题报道二等奖的作品《说“彝”解字:这间“房”有丝也有粮》,这个媒体融合作品也是从小人物、小切口出发来叙事和表达情感,通过对彝族群众最日常生活场景的展现,非常巧妙地将脱贫攻坚宏大主题融入其中。

山西工人报社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好的新闻作品,从基层工会干部到工会工作,从一线职工到劳动模范,从劳模精神到创新成果,从竞赛成果到工运经验,都从小切口生动、立体地讲述了我省工人阶级和各行各业劳动者在我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贡献的磅礴力量。

二、用互联网思维将技术与内容深度融合,讲好新闻故事

媒体融合时代下要想获取更多的受众群体并实现更为有形象力的新闻传播,媒体就必须与时俱进。不仅要注重为读者传播更加具有故事性的内容,有动人心弦的情节,让读者沉浸其中;更要用互联网思维,打破内容形态的界限,借助全媒体短视频、漫画、VR、AR、XR等各种新技术和新手段,不断实现内容创新,将内容与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使传播效果最大化。

山西工人报从2021年持续开设专栏,立足报纸特点和行业特色,深度策划了重大主题系列报道《山西重大工运事件重要工运人物寻访活动》,每篇报道都是一个完整的新闻人物或者新闻事件,不仅体现了优质的新闻线索,更呈现出一批优秀的新闻报道。为了讲好这些故事,在采访前记者都会联系与采访对象相关的人物,选择镜头,采访后又通过视频、抖音等制作,将新媒体的“短、快、小、微”和记者采写稿件的完整相结合,实现了生动、立体、多角度的融合式报道。稿件在纸媒发表当日,稿件旁边配套二维码,只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观看记者在寻访新闻事件或人物过程中一些耐人寻味的细节,从那些重要事件发生地、重要人物的出生地、工作地、生活地,从老工友、儿孙子女的口中,挖掘鲜为人知的故事。在记者采访和拍摄中,无人机、移动直播等技术,报纸、APP、电子报、视频号、抖音等同步推出,更好地通过媒体融合将新闻故事讲到读者的心中。

当然,媒体融合时代要讲好新闻故事,新闻故事表现手段还要多元化创新。要打破“惯性思维”,用新思维和新视角讲好新闻故事。媒体融合后,“惯性思维”可能就会成为突破创新的阻碍,在具体的实践中,要用创新思维,比如在高大上的时政主题新闻、会议新闻要“软”做,把重大主题化为日常化、生活化的食物,进入“寻常百姓家”。要将复杂信息化繁为简,满足指尖移动交互。时政主题新闻在报道中可以凝练主题出发点,切中动态高潮点,找准人物故事点,寻求读者情感共鸣点,从而创新时政报道,适应移动传播的现实环境。在民生主题新闻中,要“巧”做,就是把民生问题与时代背景相勾连,把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讲得精彩,把小人物做出大情怀,做得大出彩,充分发挥媒体融合创新思维。其实,在讲新闻故事过程中,“软”就是要有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去满足受众多样化的新闻信息需求,让新闻更好看,让重大典型报道更接地气。

在2021“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中的获奖作品《体育老师王红旭生命中最后一次百米冲刺》,作品创新形势,通过动画的辅助形式,以王红旭最后的百米冲刺为切入点,通过他身边的亲人、学生的娓娓道来,再次展现王红旭为人师的伟大,也全方位展现他为人子的孝顺、为人父的慈爱和为人夫的深情,作品感染力极强,讲述故事细腻,用细节打动人心,将一位凡人英雄胸中的大爱呈现得淋漓尽致。不得不说是媒体融合报道中对动画形式表达的又一次探索。从而,在全社会弘扬时代楷模精神,传递正能量,让整个社会更崇尚英雄,更是对王红旭家属的一次告慰。

由此可见,讲好新闻故事就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用“全媒体记者”思维讲好新闻故事。全媒体不只是媒体种类的“全”,更是强调当前人类信息交互的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要善于突破旧方法,运用新技术和新手段。随着媒体融合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作品在技术创新上越来越丰富,短视频、H5、移动直播、VR、AR、漫画、Vlog、三维投射、动画等许多新技术手段,融合、交互、移动、垂直、场景等体验持续丰富,越来越多的报道在深入基层扎实采访的基础上,融入新技术手段,完成叙事,实现虚实结合、交互体验。只有综合运用新技术和新手段,才能适应现在媒体融合发展要求,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抢占“新”“快”等先机,更好地实现表达形式与内容的完美契合,增强了新闻故事的表现力和沉浸感。这也正体现了媒体记者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上的锤炼,更诠释了“四力”在媒体融合时代的创新实践。

《公仆之路》是获得第31届中国新闻奖的作品,采用三维投射的技术手段,浓缩经典历史性画面,巧妙地以镜头运动的方式实现画面转场,把涉及48年时间跨度的历史经过特效处理,二维照片被投射为三维的动画,每一张照片让人都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时空,实现场景沉浸、触动人心的目的。

由此,媒体融合时代,媒体就应充分借助、利用这些新媒体技术优势,丰富新闻故事表现形式,创新新闻故事框架,更好地解决重复的叙事模式,不断扩张新闻故事的广度和深度,更加有效地吸引受众群体。

作为全媒体时代的一名记者,要讲好新闻故事,践行好“四力”的同时,不断修炼各种媒体融合“技能”。一个好故事的出炉,不仅要有过硬的文字功底,还必须有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等,记者也要不断练就十八般武艺,成为一名“全媒体记者”。

总之,媒体融合时代讲好新闻故事,媒体依旧要坚持好内容为王这个根本,同时运用新媒体技术、不断探索和创新表现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单位:山西工人报社)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晋 ICP 备 11001212 号 主办:山西经济日报社
 
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报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报全文。本报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报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报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综合·公告
   第04版:理论·践悟
浅析媒体融合时代如何讲好新闻故事
山西“秧歌类”非遗的地域文化特征与系统性保护研究
阅读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