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东力村的庭院生产,受制于标准、场地、行业竞争等多方面因素,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转型升级关乎加工户的未来。‘庭院经济’只有走上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道路,打破‘作坊’模式,推动产业走向高端和成熟,才能获得更多收益。我们制定了很多积极政策,将来会更加注重发挥村集体和县域平台优势,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在庭院和市场之间建立起更大的利益联结。”定襄县委副书记张一枝说。
从“鸡肋”到增长极,
变则通
当前,全省上下正在积极推动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定襄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产业根系,制造业振兴恰逢其时。
不走老路,新路又在何方?东力村的转型升级,是定襄县走制造业转型升级新路、打造法兰专业镇的具体体现。
定襄一直着力打造产业集聚度高、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高、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强、品牌优势突出、就业富民效应明显的特色专业镇,而这背后需要强大的产业链支撑。
在法兰产业链中,小法兰加工不可或缺,却不受大企业青睐。然而,小企业却鲜有机会选择加工利润高、价值好、有效益的产品。随着专业镇建设引向深入,加工环节的不平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否则将可能出现“断链”风险。
事实上,东力村小法兰加工业看似“鸡肋”,却扼住了很多大厂的“咽喉”。在村民智瑞军家里,记者看到了正在争取上市的山西宝龙达锻造股份有限公司的订单。
“企业规模再大,也不能把所有型号的产品都加工出来。做小产品,大企业在设备、加工精度、成本控制等方面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势必要有小型加工厂作补充。龙头企业是引领,是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链主’,但小型加工企业一定是‘毛细血管’,支撑作用不容忽视。”山西昊坤法兰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朱建喜说。
为更好地协调产业链这套精密“系统”,定襄县委、县政府作为“大脑”发出了指令,明确了“3+N”的产业升级思路:以龙头企业、村集体、庭院“三位一体”带动庭院生产加工提质增效,依托组织、机制、平台、电商等N项措施手段为小加工产业赋能,以“户”这一产业最小组成单元的升级,助推县域主导产业持续壮大,构建定襄法兰专业镇建设新的增长极。
与此同时,蒋村镇也确立了在园区内开展来料加工、兴建法兰超市、实施场地租赁、进行铁屑统销等四种模式,配合全县发展战略,共同推动产业迈向良性有序发展。
如果说发展受限倒逼了东力村转型升级,那么专业镇建设带来的机遇期和窗口期,则让定襄县有关部门选择主动求变。
思路一变天地宽。
定襄县抓住产业链核心关键,放眼制造业振兴和专业镇建设两大目标,稳链延链强链补链,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撬动了市场主体倍增,打通了专业镇高标准建设的新路。
破题发展,
路虽远,行必至
作为“小切口”服务专业镇建设的典型,东力村的经验被其他乡镇争相学习借鉴。
5月中旬,记者赴宏道镇东街村采访时,在村民家看到了一些微型木构件。“这是晟龙木雕公司让我们代加工的模型。我们的工作就是把模型拼好,等公司的人上门收购。”村民续翠花告诉记者。
作为定襄雕刻市级专业镇建设的“主战场”,宏道镇木雕产业具有历史传承优势,当地不乏能工巧匠。今年3月,宏道镇与龙头企业山西晟龙木雕模型艺术有限公司开展村企共建,通过委托农户加工小型木雕模型,并对成品统一收回销售,带动庭院变身工坊车间。首批参与生产的村民,每人月均增收超过3000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定襄县其他乡镇也围绕产业链核心,因地制宜做强本地特色产业或做大互补产业,力争形成若干支点,拓宽专业镇建设维度,同向发力,把定襄县以百亿级锻造产业集群为基础、主动融入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规划蓝图变成实现。
生产扩大,加工提质,搭建平台,融入产业链。小“作坊”的转型升级,助推定襄制造业振兴,拉动实体经济强势上扬。
“振兴产业,建设高水平专业镇,遇到的问题肯定不少,解决的‘法宝’就是始终走好‘转型升级发展’这条康庄大道,锻长板、补短板,做强市场主体,增厚实体经济家底。”定襄县委书记赵亚静说。
路虽远,行必至。
定襄县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不仅让专业镇建设纵深和维度更加立体,带动产业实现了二次飞跃,夯实了经济发展根基,更形成了产业反哺之势,为专业镇建设添活力、增动力。
观念与行动同频共振,创新与发展双向奔赴。定襄县一颗“脉动的心”中,始终有着矢志不渝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聚力实体经济根深叶茂、走出中国式现代化“定襄实践”的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