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山西经济网 | 站点收藏  
2023年7月18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示范
——长治市潞城区黄牛蹄乡试验田建设见闻
本报记者 冯毅松 通讯员 王鹏

最近,在长治市潞城区黄牛蹄乡早春玉米播种试验田里,记者看到,这里的玉米明显比其他地里的玉米长势好,叶多秆壮、色深株高。试验点负责人田王东和技术负责人贾双龙拿出测量工具和笔记本,对株高、叶心等进行了详细记录……

“试验田的玉米经过测量,现在已是13叶一心,株高1.5米,比正常的春播玉米长势好,正常的春播玉米目前最好的也才6叶一心,株高60厘米左右。”田王东说,“这块试验田有3亩,试验要点主要是运用了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技术,最大的优势是下种时间早,在清明时节就可以播种,比正常播种时间提早20天左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田王东和贾双龙还负责着另一块试验田——冬播谷倒茬轮作小麦延期播种试验田。这块试验田有5亩,在2021年的冬季上冻之前,开始尝试种植了“冬播谷”。

在去年秋天“冬播谷”收获后,由于土地需要倒茬,不能继续种植“冬播谷”,就开始分播期、分亩数进行冬小麦延期播种试验。试验田种植的小麦品种为“长6990”,亩播量均为20公斤,在去年的10月17日到11月25日之间分6个时间段播种。播种时间避开了大秋农忙季节,从10月中旬一直延续到11月下旬。

为了便于区别,贾双龙在田间做了标识,每隔一段时间就过来看看情况,并详细记录生长数据。从目前的长势情况看,平均亩产量估计会达到300公斤。试验田的种植取得了初步成功。

在“冬播谷”试验田里,记者看到这里的“冬播谷”比其他田间的谷子长势要好很多。经过测量,株高已经达到70厘米。

“这里的试验田采取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覆盖穴播专利技术,在地温稳定于3℃以下的封冻前(12月上中旬)或土壤表层解冻后(3月中上旬),采用PPC基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和抗冻防霉变控温发芽包衣剂包衣的谷种,实现秋雨冬储春夏用,解决春夏连旱谷子播种难、捉苗难问题,达到谷子旱作高产目的。5月上中旬“冬播谷”地会杂草多发,一定要及时去除杂草,并在地膜上覆土起到围谷的作用,以防后期谷子倒伏。由于冬播谷子成熟较早,应采用防鸟网等方法防治鸟害……”田王东和贾双龙一边向记者讲解,一边记录关键数据。

在该区农灌中心,还有一块占地200亩的“冬播谷”示范田,和其他试验田不同的是,这里处于试验和大面积示范的结合区,分布有冬播谷区、顶凌播区、春播区、谷子新品种试验区和冬小麦延迟播种试验区。

正如他们说的那样,种植试验田的目的和落脚点,就是要让试验成果通过示范效应,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真正起到让农民受益、让农田增产、让农业增效的作用。

贾双龙作为该区的科技“土专家”,几十年来躬耕于农业科技发展领域,退而不休、离岗不离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和影响了该区的农业科技发展,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认可。

近年来,田王东和贾双龙不断试验,正是在进行着一条适合该区农业发展的“土地革命”……

上图:在长治市潞城区黄牛蹄乡冬早春玉米播种试验田里,试验点负责人田王东和技术负责人贾双龙正测量玉米秆高度。

本报记者 冯毅松 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晋 ICP 备 11001212 号 主办:山西经济日报社
 
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报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报全文。本报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报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报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理论·践悟
在全省开展危化品安全风险集中 治理和化工园区整治提升攻坚行动
做强粮食“芯片” 确保饭碗端牢
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示范
省外汇局与省税务局 签署《联合监管合作备忘录》
全面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