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强
7月2日至7日,六位曾经在阳泉工作过的上海老人重访山城,由此揭开了一段尘封60年的上海阳泉情缘,继续在新时代里续写“大上海”牵手“小上海”的传奇。
“402”来了阳泉
在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城市记忆主题馆二楼,有一间挂着“上海402车队调度室”牌子的红砖小屋。这只是一个模型,却让前往游览的六位老人激动不已,纷纷驻足拍照留影。曾在20世纪60年代担任车队修理工、如今已76岁的徐士元直言他都要哭了。
看到自己的青春作为阳泉记忆的重要部分被认可、被记录,六位老人感到无比欣慰。时针拨回到60年前,因煤炭这种物资而产生的晋沪情缘也成为阳泉市对外开放的发端。从1960年7月到1985年12月,这段故事讲了25年。
20世纪60年代,为了解决上海工业发展和阳泉煤炭物资运力不足的问题,两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商定,由上海方面派出50辆汽车常驻阳泉。自此,一支浩浩荡荡的上海车队驰骋在阳泉煤管局煤矿与石太铁路阳泉站货场之间。这支车队的编号为402,所以也被称为402车队。
据《上海公路运输志》记载,402车队队部设在位于瀑里村的白羊墅煤矿矿区,在汉河沟矿、同意矿和新城矿设有车辆停驻点,负责运煤至石太铁路阳泉货运站再发运回沪。车队的车辆和人员逐年增长,最多时有近400名上海人驻扎在阳泉。
经由402车队发送的阳泉无烟煤,源源不断地发往上海,为上海的工业发展作出了无法磨灭的阳泉贡献,也成就了国人心中的“大上海”。
与此同时,位于晋东的太行山城阳泉也在急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末,阳泉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相继建成无线电厂、纺织厂、服装厂、手表厂等几十家企业,能够自己生产各种生活用品。这离不开上海的技术支持,而联结阳泉上海25年之久的上海402车队所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
阳泉成了“小上海”
“小时候在村里,看着这些‘上海家’每天洗澡,觉得很新鲜,就回家里学着人家洗,真是很舒服。阳泉人爱干净的习惯和这些上海人有着很大关系。”对上海402车队史料充满兴趣的“瀑里村人”石壮志对记者说。
上海402车队的到来,不仅仅给阳泉带来了繁忙紧张的运输景象,也为这座小城注入了一股来自上海的新鲜空气。在工作作风、生活习俗、思想观念等方面,阳泉人都“感染”了许多上海这座前沿城市的“新东西”。上海402车队为阳泉本地带来的先进生产力、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现代时尚的生活方式,为当时的省会太原市和河北省会石家庄市所不及,这是阳泉市被誉为“小上海”的历史渊源之一。
上海402车队的司机和维修工,在阳泉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本地司机和修理工。车队的驻地在近郊农村,每个春秋时节,车队会抽出一部分车来,帮助生产队送肥料、收秋、送蔬菜、放电影。阳泉商品紧缺,车队队长不厌其烦地找有关部门从上海调拨尼龙和棉麻产品、蜜蜂牌缝纫机、三五牌座钟等。后来上海和阳泉两地签署了优先供应协议,上海各种轻工产品大量输入阳泉,从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到服装鞋帽乃至灯泡、手电筒,阳泉市场随之丰富多彩起来。后来,还发生了在阳泉的上海人在上海买不到电视机、在阳泉买了电视机再带回到上海的趣事。
再续晋沪前缘
历史不能重复,但可以传承。作为这段历史的纽带,这六位上海402车队老职工的重访为我们开启了新的航向。
江锦忠是上海和阳泉的“结晶”,他的父亲江宝田是当年上海402车队的队长。每次上海402车队的叔叔阿姨们来阳泉,他都要不遗余力地尽地主之谊。他在阳泉开着一个修理厂,阳泉的朋友都说他的成功是沾了“上海基因”的光,他也很自豪。但他清楚,自己永远是个阳泉人。
先后在阳泉市城区宣传部、政协文史委工作的石壮志,接触到上海402车队的史籍后,开始醉心于挖掘和整理这段历史。在此过程中,他有了一个“大上海”牵手“小上海”的构想:上海402车队当年的厂房、宿舍排房完好,风貌犹存,将来能否打造成阳泉市一处不可多得的晋沪两地现代工业文明交流发展的文化公园?
近年来,阳泉市坚定不移抓转型,动能转换势头强劲。正在深入实施的工业赋能育新战略、数字经济优先发展战略、服务业扩容提质战略,有效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提速。阳泉以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为基础的康养产业更是具有独特的优势。2022年,阳泉市产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增长率均居全省第一。2023年,作为阳泉市“一号工程”的招商引资已经掀起了大招商的新热潮。曾经深度联结的上海和阳泉,还有更好的未来可以书写。曾经那么深刻地影响过阳泉和阳泉人的“大上海”,还可以再次为阳泉明天的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再续全面振兴繁荣的晋沪前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