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专题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山西经济网 | 站点收藏  
2023年10月24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朔州平鲁区:产业富农地生“金”

本报记者 刘成根 通讯员 崔贵

朔州市平鲁区的乡村大多处于山区,受交通、气候等因素制约,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通过产业带动,乡村经济发生了可喜变化。

近日,记者深入平鲁区高石庄乡、阻虎乡进行了采访。

镜头一:店湾村

在对店湾村大蒜的种植属性、栽培技术、产地环境、土壤气候、产品销售等情况作了翔实的考察研究后,高石庄乡店湾村乡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决定带领村民发展大蒜种植产业。

没有技术,去应县、内蒙古学;没有资金,向政府和企业寻求帮助。

不到半年时间,店湾村的大蒜种植产业起步了。

店湾村首批大蒜种植面积达30亩,可带动店湾村31户脱贫户务工增收。

应县小石口、内蒙古清水河的老蒜农亲自前来指导。种植选用自产良种蒜瓣育苗,每亩种植投入3000元-4000元,纯收入6000元-7000元,为村集体创利增收15万元。

镜头二:周家庄村

高石庄乡周家庄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业。

2021年,周家庄村村委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率先养了27头肉牛,建起了1500平方米的饲养棚、700平方米的饲料棚和800立方米的青储窖,夯实了养殖业服务基础。

村里的老党员土占义,原本家境贫困,在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资金、技术帮扶下,发展成为常年养殖存栏肉牛80头以上的富裕户。

在党支部的堡垒示范和党员的标杆引领下,周家庄村常住45户村民中,有22户发展起肉牛养殖业,现存栏肉牛984头。其中,5位返乡青年养殖肉牛386头,7户养殖户养牛50头以上,4户养羊上千只。

今年8月,在包头市发展养殖业的周家庄村脱贫户张吉生,带着76头肉牛和130多只羊返乡创业,以饱满的热情为村里的养殖业发展添砖加瓦。

镜头三:败虎村

辽金时期著名的“隆庆和议”签署地——败虎村,是平鲁区的一个偏远山村。该村立足多年的养殖产业优势,引进千亩糯玉米种植和加工厂兴建项目,种植糯玉米3000亩、量产900万鲜穗,按每穗速冻保鲜增收1.5元计算,每亩可为当地农户增收1800元。

2018年以来,当地政府招商引资来一家集农业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公司,大力发展马铃薯种植产业,几年时间就发展到日加工马铃薯300吨的规模。

据介绍,300吨马铃薯可产出50吨淀粉,1吨淀粉销售价为5000元—6000元。

眼见马铃薯生产淀粉的增值效益如此之大,高石庄乡和阻虎乡的许多村庄都加入了马铃薯种植行列,对吸纳农村劳动力也是一大助力。

据了解,公司雇用村民在地里干活,或在车间加工农产品,工期3个月,日工资200元,为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产业赋能,土地生“金”,有效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上图:周家庄村1500平方米牛舍饲养棚一角。

本报记者 刘成根 摄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晋 ICP 备 11001212 号 主办:山西经济日报社
 
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报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报全文。本报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报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报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专题新闻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专题报道
   第07版:综合
   第08版:综合
现场“问诊把脉” 助力乡村振兴
左云马铃薯:种业夯基产业兴
长治潞城区:抓住“鸡”遇 强村富民
泽州提升搬迁安置社区治理效能
昔阳:群众“点单”话振兴
朔州平鲁区:产业富农地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