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银高速太旧段改扩建工程获批复。届时,一条八车道的“新太旧”将使得阳泉市完全融入山西中部城市群的“1小时通勤交通圈”,以新材料、新能源、特色装备制造产业为转型方向的阳泉市,正在成为中部城市群先进制造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今年1-9月,阳泉市制造业延续高增长态势,同比增长43.3%,拉动全市工业增长6.2个百分点,表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成为拉动全市工业增长的“主力军”。
数字看增长 “去旧”风正劲
从阳泉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看,今年前三季度,阳泉市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3%,拉动全市规上工业6.2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为20.7%,分别高于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9个和57.6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8%,拉动规上工业增长0.5个百分点;化学工业同比增长43.9%,拉动规上工业增长0.1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工业同比增长5.4%,拉动规上工业增长0.1个百分点。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受欧冶链金(阳泉)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为代表的6家企业带动,金属废料回收加工业继续保持高增长。前三季度,金属废料回收加工业增速达465.5%,带动了制造业高位运行,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拉动阳泉市规上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据了解,金属废料回收加工处理是指从固体废料、废水(液)、废气等各种废料中回收,并使之便于转化为新的原材料,或进一步加工为金属原料。
阳泉市金属废料回收加工业的狂飙式增长,是百年来以煤铁资源立市的阳泉加速“去旧”的体现。“去旧”即传统企业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项目看支撑 “上新”促转型
2022年9月30日,华阳集团全球首批量产1GWh钠离子电芯生产线正式投运,用无烟煤制成碳基负极材料,延伸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产业链,阳泉工业的发展,正像华阳集团从“一块煤”到“一块电池”的跨越一样,在“去旧”中不断“上新”。
从三大门类看,前三季度,阳泉的制造业增加值是亮点。如果从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情况看,阳泉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达到36.7%,快于传统产业42.3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5.6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12.4%,增长83.0%,高于省考核目标(12.0%)7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5.9个百分点。其中,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分别增长146.0%和46.8%。虽然目前新兴产业在阳泉整个工业结构中才占比两成,但它潜力不可小觑。
近年来,阳泉市虽然一直致力于产业转型,但制造业仍未有较大发展,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上新”的关键是项目,项目是第一支撑。
以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主要职责的阳泉市工信局紧盯工业领域在建项目进度和招引项目落地开工,建立工作专班制度,分类施策推进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在建库、拟建库、储备库,形成“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储备建设推进体系。康搏特钨钼合金项目、欧贝姆大理石综合利用项目、中石鼎鑫活性氧化钙项目等投产;中际诚航钛酸锂项目、中烜锂离子负极材料项目、阿镁迈特脱硫剂项目等预计年底完工;湖大特塑年产10000吨聚砜系列产品及5000吨医用溶剂配套项目、太行世纪年产10GWh锂电池生产线项目等准备开工建设。
聚集新动力 赋能制造业
从今年前三季度阳泉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看,煤炭、建材、电力、热力与燃气行业等传统产业持续负增长,是下拉全市工业经济的主要原因。从长远发展考虑,阳泉实现经济增长之路,唯有高质量发展才是正途。
11月3日,阳泉市委主要领导赴省工信厅拜会,就该市新型工业化情况,包括“数智新城”、专业镇、新型储能产业链、技改资金、战新产业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主动谋划未来产业,争取省级政策资金支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趋势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政策支持,以加力推动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壮大成势,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加快与传统煤电制造业深度嫁接,注重煤炭、建材、化工、电力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提供持续稳定的增长动能;强化人才和用工需求保障,积极引导项目、经费、人才等资源流向重点工业企业,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供应链各环节入驻集聚,强化产业链“链长制”牵引作用。
此外,阳泉市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和特色专业镇是统筹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制度创新,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务实举措。今年3月起,该市连续在北京举行了主题为“链接未来、镇兴阳泉”的产业链专业镇主题招商推介会,在上海举办了“阳泉郊区耐火材料专业镇推介活动”,参加了首届山西(大同)特色专业镇投资贸易博览会,提升了专业镇影响力。
阳泉市工信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市将围绕产业链和专业镇“两个抓手”,做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两篇文章”,紧盯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环节,强化运行调度,深化入企服务,落实惠企政策,进一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