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践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山西经济网 | 站点收藏  
2024年5月13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坚定文化自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西实践

■ 王勇伟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凸显了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作用。应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觉,形成强大底气;立足伟大实践,坚定文化自信,积蓄强劲动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文化自强,激发强盛活力等三方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并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寻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路径。

一、赓续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首次提出。其主要内涵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既清楚其长处,也了解其短处。换言之,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主体明白其自身文化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并自觉承担起文化责任。即在对自身文化自我觉醒、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建。

相较于世界其他文明,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世代相传且历久弥新,焕发着强大生机活力的文明,其“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有人说,山西是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文明汁液的地方,远古文明与现代文明在这里相互交融,礼乐与思想在这里尽情弹奏,民俗与风物在这里演绎传承。这主要基于以下两个论据:

一是山西是人类的源头,是中华民族祖先的最早发祥地。考古学家通过对三枚“丁村人”牙齿以及小儿的右顶骨化石的发掘考证,得出一个结论,山西所辖襄汾县“丁村遗址”,不仅是原始动物的天堂,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先民们繁衍生息的摇篮。

二是山西是文明的源头,是降生华夏文明的根祖之地。经考古学家发掘考证,认为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是一个典型的原始社会末期的文化遗址,这里正是远古时期尧、舜、禹主要活动的区域,是帝尧建都的地方,也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发祥地。除此以外,山西以陶寺遗址为代表的尧文化、以三晋文明之源著称的晋国文化、以洪洞大槐树为象征的根祖文化,都证明山西为中华文明的直根。可见,中华文明看山西,传承中华文明提升文化自觉,山西理当先行。

二、立足伟大实践,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文化自信的源泉。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集中体现为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三晋大地物华天宝,是当之无愧的文物大省、文化大省。充分发掘山西文化资源,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积蓄强劲动力。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坚定文化自信。山西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西人民在山西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下创造和形成的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三晋这方土地塑造了山西人独有的文化心理结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形成了如德孝文化、诚信文化、忠义文化、廉政文化等在内的系列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红色革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山西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蕴藏着鲜明厚重的红色革命文化。山西的红色基因是山西革命文化的内核,也是三晋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拼搏奋斗、锐意进取的发展密码和强大精神动力。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创造活力。山西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具有山西特色的时代精神。讲好山西文化故事是山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坚定山西人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更是推进山西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伐。

三、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文化自强

不断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新时代人民群众追求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诉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基本途径。唤醒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精神动能。立足山西实际,挖掘山西文化资源,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焕发时代魅力,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实现山西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山西实践迈出新步伐。

传承传统美德,发展民俗文化事业,释放文化创新活力。5000年中华文明从古老的三晋大地走过,留下诸多文化印记。在这里各个民族的风俗、传统和建筑风格交织在一起,勾勒出山西独特的风俗文化魅力。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其蕴含的文化价值,探索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首先,灯会、庙会作为中国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在山西体现得尤为充分。山西最悠久古老的传统文化就是庙会文化节,各县区的庙会都有固定日期举办,并伴有相关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和宣传以及商品交易,且在长期发展中衍生出多项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其次,传承传统廉政文化,发展廉洁衍生产业。山西省话剧院通过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创造了一系列体现新时代特色的文化作品,如话剧《于成龙》《生命如歌》,就是践行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产物。再次,传统建筑文化,发展古建产业。文明的演进为山西这片土地留下了28027处古建筑,也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宝库”。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也成为山西的标志性景观。发展壮大古建产业,无疑为文化强省、文化强国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挖掘红色资源,创新红色文旅产业,激发文化振兴活力。山西是名副其实的红色文化大省。三晋儿女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等,既是红色文化的集中凝练,又是红色旅游文化中的重要题材。此外,山西革命文物遗存也较多,有八路军纪念馆、百团大战纪念馆等17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1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9处国家级红色经典景区。挖掘山西红色文化资源,并用足、用活、用好,既是对革命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现代旅游产业的创新。

挖掘与现代的契合点,扩大文化遗产产业影响力。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让人民群众愿意了解、分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文化繁荣发展大格局中,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经济发展互利双赢。这就需要让遗产技艺与观众“零距离”接触,需要应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扩大非遗产业影响力。具体而言,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发展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文化软实力强起来、见功效。

四、在“两个结合”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而这“两个结合”,就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法论路径。

“第一个结合”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根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一结合既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中国特色,也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根基。“第二个结合”夯实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尤为必要。二者结合的逻辑归宿在于既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也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统筹“两个结合”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接续前行。“两个结合”缺一不可。“第一个结合”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各领域、全方位的指导,发挥方向性引领作用。“第二个结合”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深层次的结合,发挥凝聚精神力量作用。因此,要在“两个结合”中,坚定增强“四个自信”,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山西省委党刊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晋 ICP 备 11001212 号 主办:山西经济日报社
 
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报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报全文。本报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报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报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理论·践悟
   第04版:公益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以坚定文化自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西实践
探讨纪录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