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姚雅馨
近日,在尖草坪区柴村街道广袤的田野上,一座座大棚内生机勃勃,在村民们的辛勤耕耘下,多种果蔬结出累累硕果,撑起了村民增收的“聚宝棚”,也走出了一条别样的乡村“振兴路”。
该街道摄乐社区通过发展集体经济,依托山西青草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300万元,建成60亩温室及配套项目,采取“村+承包户+农户”经营模式,带动附近村民就业约60人,年销售预计达400万元,温室大棚托起了群众致富的希望。
山西青草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晓鹏介绍,目前,摄乐社区大棚中种植的黄瓜、西红柿、西葫芦已经成熟可以采摘,而使用了无土栽培技术种植的蓝莓还未长成,将于明年元旦期间上市。宋晓鹏说:“我们还投入30多万元,引入了水肥一体机和水处理设备来辅助蓝莓种植。通过智能化种植方式,2个工人就可以管理4个蓝莓大棚。”此外,摄乐社区的土墙日光温室大棚也是一大特色。大棚内的工人告诉记者,这种大棚类似窑洞,冬暖夏凉,给棚内果蔬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与摄乐社区一样,杨家村也使用了土墙日光温室大棚。目前,大棚中种植的甜瓜已经成熟,开始对外销售。村民老陈感慨道:“之前,我的收入主要靠种地和外出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有活儿干,还比以前挣得多。”
在呼延村,致富的关键词是“找对销路”。该村通过村企合作,引进多家企业,建设了集蔬菜种植、分拣、储存、销售于一体的完整链条。
劲往一处使,自然会水到渠成。村民自己也在努力寻找销售渠道。去年,“90后”村民王倩茹回到家乡。“去年,我每天都会去周边集市,寻找合作的企业、商贩,通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在我的大棚里种的菜基本不愁卖。”王倩茹告诉记者,除了通过商贩批量销售,她每周还会接待一些前来采摘的市民。
王倩茹对大棚未来的发展规划与柴村街道的振兴思路不谋而合。据了解,该街道将持续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依托当地旅游资源,积极探索“观光+采摘+旅游”三产融合新模式,不断壮大果蔬大棚种植产业,为群众蹚出一条产业发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