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成根
5月,朔州市进入水稻插秧时节。记者了解到,朔州市朔城区连续5年种植水稻,种植面积、亩产量和经济效益逐年攀升。其中,从去年开始,当地村民在水稻田投养河蟹,实现了“一田多获、一水多用”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
政府帮扶多 种植面积大
5月22日,记者在朔城区神头镇下西关村千亩水稻种植基地看到,几位农户正驾驶插秧机,在水稻田里缓缓行驶。
如果天气不错,村民们早晨5点多就下地干农活了。“趁早晨凉快,能多干些农活儿。”一位村民告诉记者,“1台插秧机每天可以完成100亩稻田插秧工作。”
村里第一个种植水稻的村民石云宝,今年68岁,大家都喊他“老石”。6年前,老石看到村里成片的盐碱滩和源源不断的泉水,萌生了种植水稻的想法。
2018年,老石试种植了58亩水稻,引泉水灌溉,施农家肥,亩产达到350公斤。同年,朔州市开展桑干河“清河行动”,桑干河沿岸大片盐碱地被清理整治,河畅水清,生态环境大为改善,老石扩种水稻的底气更足了。
如今,老石种植了1300亩水稻,还成立了合作社,注册了商标,为十里八乡的百姓提供技术指导、供应秧苗,带动周边村民一起致富。
“种植水稻能增强土壤保水保肥、供水供肥和防污染、抗逆能力,有效改良盐碱地。”朔城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建荣算了一笔账,“种植一亩地水稻收入4000元,收益比以前大大提升。”
为帮助村民调整种植结构,朔城区将下西关村盐碱地的水稻田列为七大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之一。同时,扶持合作社引进多台育种设备、分选机械、播种收割机,并派出专家定期到地头作科技指导。
目前,朔城区水稻种植面积由50亩发展到3000亩,总产量从2万公斤增加到172.25万公斤,水稻种植也扩展到周边县区。今年,朔州市盐碱地水稻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桑干河畔稻花香将成为雁门粮仓的新景象。
稻蟹共生好 经济效益高
石云宝告诉记者,今年他种植的水稻,秧苗是从东北引进的五常稻花香米品种,抗盐碱能力强,待水稻秧苗扎根后,将马上对螃蟹进行放养。
石云宝对记者说:“预计6月5日结束插秧,15日开始向稻田投放河蟹。作为试验,去年只投放了几十亩,今年计划在500亩稻田里全部投放。”
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作“稻养蟹”——“蟹育稻”的良性生态循环模式。石云宝说:“蟹在稻田里,能吃着小鱼小虾小猛虫,蟹的粪便排到稻田里,成为有机肥,促进水稻绿色生长。”
据介绍,2023年朔城区水稻亩产达到550公斤,稻蟹共生每亩产值达3000多元。石云宝今年投放500亩河蟹,年产值有望达到150万元。
昔日盐碱地 今朝米粮川
神头镇地属神头泉域,水源清优、水温适宜,富含多种矿物质。朔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淑兰说:“神头镇附近就是神头泉,泉水含微量元素特别多。这为我们发展水稻种植业提供了天然优势。”
朔城区绿嘉绿野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一改种植玉米的传统模式,调整种植业结构,依托神头泉的优质水源和水稻的耐碱性,率先试验示范,发展水稻种植业。经过连续5年的试验积累,该合作社在下西关村的水稻种植基地已成为朔城区乃至晋北地区唯一一个达到千亩规模以上的水稻种植园区。亩产由2018年的400公斤增加至650公斤,亩收入达到了7800元。
作为朔城区近年来大力发展的特色农业之一,稻田养蟹充分利用稻蟹互利共生的关系,改变了传统稻田的单一种植结构。“水中有稻,稻中有蟹”,使得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蹚出了一条充满活力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