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贵星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各族人民共同的记忆与情感,是民族文化的标志和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消失或边缘化的风险。因此,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有效保护和传承非遗,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广阔的平台,成为非遗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非遗文化的现状分析
自2000年我国正式开启为非遗项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我国在非遗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保护数量和规模均居世界前列。然而,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导致非遗传承后继乏人;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非遗文化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部分非遗项目甚至面临灭绝的风险。
二、新媒体对非遗传承的影响
新媒体以其多样性、交互性、实时性等突出优势,为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8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0.4%,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更是高达8.73亿人,占网民整体的88.3%。这一庞大的用户群体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将非遗文化的精髓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现给受众,极大地提升了非遗文化的曝光度和传播效果。同时,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观众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发表观点、相互讨论,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参与感和认同感大大增强。
尽管新媒体为非遗传承带来了诸多机遇,但也存在一些挑战。首先,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纷繁复杂,非遗文化如何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其次,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议题分散,系列化水平不高,容易导致非遗文化碎片化传播,难以形成系统的传播体系。最后,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非遗传承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他们掌握新媒体技术,提升传播效果。
三、新媒体赋能非遗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一)构建“虚拟+现实”的非遗展示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虚拟+现实”的非遗展演场景,通过沉浸式体验、交互式参与、娱乐化休闲等方式,打造多维场景,提升受众参与度。一方面,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形成实体与虚拟场景融合发展的展示空间,以文化记忆和价值观为纽带吸引多样化人群广泛参与。
(二)打造线下与线上协同的非遗社群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需要构筑新的虚拟社群,在以非遗为核心文化的网络社群中构建起以集体记忆为内核的新文化体系。通过共同的话题、兴趣和大致趋同的价值观,将人们在虚拟社群中集聚起来,成为网民表达、娱乐、交易、消费的活动空间。同时,加强线下非遗社群的建设,通过组织非遗文化活动、培训等方式,增强非遗传承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三)创新非遗传播方式
让新媒体和报刊图书、电影电视、演艺舞台等传统媒体相互融合,形成多层次覆盖、全方位联通、多角度展示的立体融媒体传播体系。以“官媒+自媒体”的形式建立多区域、多层级的传播矩阵,重点吸引社会大众力量形成非遗传播合力。同时,拓展非遗新媒体传播形式,利用社交平台改变受众单向、被动接收信息的现状,推动传播主体由单一化组织向多元化转变,实现人际、群体、组织和大众传播的共振效果。
(四)夯实非遗传播的互鉴路径
构建非遗传播网络,积极开展以非遗为主题的对内对外交流传播的活动,打造“本地传播+域外传播”的新媒体矩阵,提升非遗的传播力与影响力。通过交流合作,促进非遗文化的互鉴共享,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发展。
四、案例分析
(一)短视频与直播助力非遗传播
以抖音平台为例,截至2023年5月,抖音平台平均每天有1.9万场非遗直播。北京面人郎、扬州玉雕、广东剪纸等传统非遗项目在短视频与直播平台上找到了大量新观众,不仅提升了非遗的曝光度,还带动了非遗产品的销售,为非遗传承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纪录片与微电影讲述非遗故事
近年来,非遗记录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璀璨薪火》《我在故宫修文物》等非遗题材纪录片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和精美的画面呈现,带领观众走进非遗世界,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这些作品让非遗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获得生命与活力。
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路径。通过构建“虚拟+现实”的非遗展示展演场景、打造线下与线上协同的非遗社群、创新非遗传播方式、夯实非遗传播的互鉴路径以及数字赋能非遗活化传承等措施,可以有效推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未来,我们应继续探索新媒体技术与非遗文化的深度融合之路,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作者单位:平定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