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虎威
随着时代的发展,移动传播打破了以纸媒和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传播格局,新闻的策划、采访、编辑、发布工作流程也随着“移动优先”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新闻产品的生产者、传播者和读者,产生了新的理念、方式和生态。在多元化传播时代,新闻工作如何做到更有速度、深度和温度?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一、新传播格局下,新闻更应讲速度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类新闻媒介、传播平台大展身手。可以说,谁快谁就占得了先机,集中表现为“速度”。
这个“速度”,考验的是记者的新闻素养,也是记者平时工作中对事件的思考和认识,是综合知识的储备,是新闻技能的全面展示,也是记者人生阅历、工作经验的展现。
讲速度,简单说就是“快”。快的背后是充足的、到位的准备,也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笔者在多年的新闻实践中总结出这么几条经验:一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紧跟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节奏,关注社会民生,盯紧各类热点事件、热点人物;二要采编审发各环节协同作战,一旦遇到突发新闻,全单位形成一盘棋,协同作战、全员聚焦,进入第一现场,抢得一手资料,发出首家报道;三要坚持媒体融合、移动优先,先网后报、先网后台,迅速形成舆论声势。
比如,2020年4月8日《临汾日报》公众号发出的报道《申张正义,铁腕拆违!临汾解放西路54号院被依法拆除》,就是在临汾进行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之下,位于临汾尧都区解放路与花果街交叉口东南角的违法建筑,因建设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而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群众在谴责违法者的同时对临汾市委、市政府充满了期待。针对这一社会热点,笔者16个小时坚守在高层楼顶,用延时拍摄手法全面记录拆违过程。与此同时,后台的编辑、报审等工作流程紧张展开。拆违工作结束后,新闻很快发出,引得微信朋友圈网友纷纷留言点赞。
当前,在媒体融合的形势下,很多传统媒体都形成了两个编辑部,以纸媒为例,一个是传统的编辑部,一个是新媒体编辑部。新媒体编辑部就要适应、融入、创新,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模式,盯住“快”字做文章,把传统媒体的力道与新媒体形式的模式深度嫁接,打造出全新的新闻传播格局,让传统媒体焕发光彩。
二、新传播格局下,新闻更应讲深度
2009年,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校大学生孟佩杰一边读书,一边照顾瘫痪的养母。这样的日子从她8岁时开始,整整持续了11年。凭着新闻敏感,笔者决定跟踪采访,深度报道孟佩杰。
提起深度报道,大家都明白,这是一种系统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并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同时,由于它要求高、难度大,使不少人望而却步。笔者认为,作为记者,应带着思考去采访,带着好奇心去观察,带着良知去采访,拿着答案去写稿,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有深度的报道。
坚持政治家办报,是党媒记者任何时候都应该秉持的原则。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不能片面追求流量吸引眼球,而要牢记“两个服务”的宗旨,把真相呈现给社会、还原给读者,展现出党媒的责任和担当。
在具体呈现方式上,要避免坐在办公室抄材料转文件,把新闻写作过程搞成了“复印机”,这样的报道是僵化而没有生命力的,更没有受众;要见人到场,脚沾泥土、腿带露珠、心有感情地走进田间地头,走进群众心里,写出让人信服的场景,展现最真实的生活;要用老百姓熟悉的、最朴实的语言,选取身边的普通人身上发生的接地气的案例,以群众的视角和感受,拍摄新闻,讲述故事;要多角度、深层次,既把准宏观的宣传基调,也抓住微观和细微之处,抓住新闻事件中的多场景展示,多线索叙事、多角度拍摄,力争收到“宏观场面见阳光,细微之处见真情”的效果。
孟佩杰知孝感恩、无怨无悔照顾养母的事迹已经持续了十几年,笔者小小一个版面的报道远不足以深刻反映她生活的全部。《久病床前有孝女的孟佩杰》刊发后,不仅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而且受到了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的关注。孟佩杰荣获“2011感动中国人物”“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称号。
三、新传播格局下,新闻更应讲温度
“有温度”的新闻是指那些关注社会民生、传递温暖正能量的新闻报道。这类报道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抚慰,还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心和正能量。在新的传播格局下,一些“浸入式”的新闻报道以温度打动和吸引受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追捧,更有一些自媒体账号动辄点击量破10万+。这类报道在探索和尝试中用生动、鲜活、具有感染力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人性的温暖、社会的和谐。
比如,2012年2月16日刊发在《临汾日报》的《两毛钱的大爱》,是笔者在深入采访中了解到的。新闻主人公茹向辉用三年一千多天,扛了一万多桶水,爬了数不清的台阶,从送出每桶水的利润中拿出两毛钱的爱心滋润着贫困孩子的心。截至2012年2月,茹向辉已累计捐款2000余元。报道标题《两毛钱的大爱》就是紧紧抠住茹向辉的朴实语言“两毛钱起不了大作用,但我愿用一生去做。”在这个新闻实践过程中,笔者深入普通群众,深入社会一线,把普通群众的生活现状、实际感受,用镜头和文字贴切地还原出来,在文风上做到了力戒浮夸、僵化之气。报道发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新闻主人公茹向辉当选为山西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被评为第四届山西省道德模范。
笔者探索总结出了做有“温度”报道的经验和做法。新闻是“易碎品”,然而,记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把它做成触动读者心灵的文化盛宴。一是要静下心、沉下身,走出办公室,深挖事件信息,遇到好题材,要盯紧、抓住、深入、跟踪,好的报道角度和新闻内涵自然而然就提炼出来了;二是要提高新闻线索的鉴别能力,坚持把新闻理论活学活用,牢牢把握时代主流价值,将真实的、积极的、阳光的、向上的新闻事件展现给受众,以展现人间真情,营造社会正能量;三是要拉近报道距离,笔者发现,距离采访对象越近,写出来的新闻报道越鲜活,越受受众欢迎,采写有温度的新闻报道,必须要深入到第一线,与新闻主人公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样才能够把他在生活中的辛劳甘苦、爱恨情仇等人格魅力全方位、立体地跃然纸上;四是要切记小处着眼、细处入手,写新闻,不能追求面面俱到,而要把新闻主人公的最惹人、最亮眼的特点展示出来。
总之,速度、深度和温度,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三个维度,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新闻报道的核心价值。在新闻报道中注重速度、深度和温度的提升,有助于满足公众信息需求、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作者单位:临汾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