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芳
在会议新闻采访前,记者一般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抓好会前半小时黄金采访时间,提前采访参会重要人物,了解会议召开背景、会议议题等相关信息,带着问题和思考去参会。但究竟具体怎么做,以什么样的定位和心理参加会议,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一、心理准备:“三合一式”,不忘记者独立性
进行会议报道前,记者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将自己视为参会成员之一,要提前做好、做足功课;其次,记者要当好会议的观察者,有目的地观察整个会议过程,充分了解会议的方向、主旨,挖掘会议亮点及一些会场花絮;再次,当好采访者,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审视整个会议过程及会议内容,始终保持记者的思辨独立性。
如何做到“三合一式”介入?没有捷径,平时多练,临时发挥,现场踩点。具体来讲,首先,会前要及时了解大会筹备情况,与会议承办方做好对接,建立信息渠道,准备好采访工具,做好采访提纲。其次,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要先到迟走,避免踩着时间点到会场,记者与普通人一样,都会受到“场能”干扰,要做到了解参会者心态,融入会场布置、会议氛围等;还要对空间有所了解,包括会场饮水点、卫生间等;会前要多与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以获取有用的信息;在参会人员进场签到、领取资料时,记者切忌先到记者席就座,要积极主动与代表们打招呼、寒暄,为接下来可能要进行的采访做铺垫,总之,会前的半个小时是一段非常宝贵的时间,记者有可能获取到一些会议外的信息和材料。迟走也同样重要,避免“通稿到手人就走,一半会议两分流”,因为在会议中途和会后,难免会有非常态的内容成为新闻;迟些离开会场也会给采访带来充足的时间;会后的寒暄会为将来可能的采访打下人脉基础。
二、提炼内核:巧用“俗套”,选准“新闻”
业内有人戏称会议新闻的写作就是“一穿二戴”,俗套的写法就是几个W的呈现,每次报道时只改一下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件)、why(为什么),再酌情加上一些固定的词语,如“胜利召开”“充分讨论”“一致认为”“会议强调”“会议要求”或“会议呼吁”等,一篇完整的会议报道就完成了。实际上,这也反映出会议新闻“新闻性”的缺失,也就是缺乏“新闻内核”。以商业“广告”为例,“到货通知”是广而告之意义上的“广告”,但不是营销意义上的“广告”。会议新闻不能写成“到货通知”,各类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读者不缺乏“到货通知”。记者要把最大的精力投入到发现新闻、挖掘新闻和会议精神要旨上,找到新闻内核,也就找到了新闻的亮点。
对于会议新闻报道,还可以用“侧记”的手法来呈现,这是一种常规报道方式之外的记事性通讯,相比消息更为细致、详尽、生动灵活与富有思想,是读者喜闻乐见的一种报道形式。但侧记又不同于“纪实”,不需要对会议过程面面俱到,而是选取特定角度、精彩部分,即“新闻内核”进行记述。
提炼内核还需体现在导语和标题上。新闻导语分为硬式导语、软式导语、复合导语。对于重要重大的会议,一般采用硬式导语,只须具备新闻五要素,能够规范、简练地归纳主题即可;对于一般性会议,可采用软式导语,用散文的写作手法,通过讲故事充分吸引读者眼球。另外,有些会议也可以采用复合导语。
在标题制作上,记者通常会采用“XX召开XXX大会”等形式,这样拟标题只是告诉读者召开了什么会议,而没有把会议的精神和精彩内容传达出去。要想避开这些俗套式的标题,可以用增加引题、副题的办法来解决,解决的前提是认真弄懂会议的内容,真正找到“新闻内核”。
三、深抓细挖:“故事”优先,花絮侧记兜底
要想写出具有新闻内核的新闻作品,就必须找故事、写人物,让报道有血有肉有人情。人物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不论消息还是通讯,“故事”必须围绕会议主题展开,可以写参会人员的精神面貌、讨论会议的精彩画面,也可以采访场外情况。采访前,物色好人物是关键,要选对、选准。写人物忌散忌浅,笔下人物宜少而精,不要分散,要专注集中且有深度,就能与一般会议新闻拉开档位,做出独家新闻报道。
做人物采访时,一是要让受访者感觉到被尊重,拉近距离,缓解紧张情绪,做到“采访”若“聊天”;二是“人性关怀”不可少,人情味十足,充满爱、充满真诚的“聊天”才能起到良好的采访效果;三是话题“平常”,但要有“高度”,这需要不断尝试积累经验,如从采访对象双手的老茧,上升到技术改革,还可上升到人工智能等高度。
如果没有抓到好的故事和人物,也可通过抓花絮、写侧记来补救,只要找准新闻内核,这些方法也会产生耳目一新的效果。花絮、侧记也适用于各种经验交流会、演讲比赛、表彰大会等会议新闻报道,因为这类会议与活动花絮多、感人的事迹和可追踪报道的素材多。在看图说话的今天,开这类会议时,文字记者可联合摄影记者,或自己动手拍摄,“故事+照片”,使报道更加生动活泼。大型会议的花絮可延伸到场外,即场内“硬报道”、场外“软报道”,形成报道的强大合力。有经验的记者还会将会议精神深度挖掘、抽丝剥茧,写成评论员文章、深度报道或政策解读等。结合现在的新媒体平台,还可以设定读者话题,以与读者对话的形式,讨论读者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话题要接地气,语言文字要朴实且有情感,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综上所述,写好会议新闻报道是一件需要下足功夫的事情,它既有规律可循,又需跳出“规律”,需要记者善用资源和采访技巧、深入挖掘新闻内核。
【作者单位:山西省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中心(山西省血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