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2019年以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开展11个国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启动省级试点项目46个,治理总规模21.92万亩。构建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生态治理模式,近两年争取中央财政资金32亿元,督促矿山企业缴存生态修复基金和复垦费用。推动总投资79.89亿元的汾河中上游山水工程,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3.83万亩、汾河流域水土流失98万亩,该项目组成的“中国山水”工程成功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我省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平朔煤矿生态修复等2个项目,成功列入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典型案例。绿色矿山建设位居全国前列,198座矿山实现达标(国家级80座、省级118座)。
锐意改革创新,
资源惠民成果共享
省自然资源厅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临战状态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成功应对2021年国庆期间我省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秋汛,以及2023年台风“杜苏芮”引发的极端强降雨天气,主动紧急避险转移受威胁群众10万余人次,牢牢守住不发生因地质灾害造成群死群伤的底线。成功争取中央国债资金15.73亿元打造地质灾害立体化防治体系,确保了全省高风险区域可防可控。开展房屋产权登记确权颁证“清零行动”,化解308.8万套历史遗留房屋登记难题,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新建商品房、二手房“带押过户”,深化“交房、交地、竣工即交证”改革,综合运用不动产登记配套政策支持“保交房”项目。率先建成省级“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系统,持续拓展不动产登记+金融服务合作机制,打通与京津冀蒙陕豫等周边6省市的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山西地质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称号,顺利更名为山西自然博物馆,今年已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
姚青林表示,新征程中,省自然资源厅将持续完善我省高水平土地和矿业权市场配置体系,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土地管理制度,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全面提升自然资源管理水平和治理效能,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