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山西经济网 | 站点收藏  
2024年11月2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同:发力“四大赛道” 推动产业转型
本报记者 翁剑

“近年来,大同市主动担起省委赋予的‘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使命任务,确立了‘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和‘转型四步走’战略,聚焦科技(先进制造业)、能源、农业和文旅消费‘四大赛道’持续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思路和路径更加清晰,转型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定。”11月1日上午,在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十场新闻发布会上,大同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强表示。

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重化工基地,大同市持续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稳妥做好新旧动能的转换衔接,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产业投资完成284亿元,同比增长21.2%。

在传统产业方面,重点稳住煤炭和电力两大产业基本盘。针对煤炭产业,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积极推动煤矿改造升级和产能优化,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扩大煤炭产量,提升生产效率。针对煤电产业,加快煤电机组技术改造和“上大压小”结构优化,国电湖东、同热三期两个2×100万千瓦煤电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煤项目即将开工,预计3个项目总投资240亿元以上,未来2—3年全市发电量将由现在的550亿度提高到1100亿度。同时,强力推进医药、煤机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升级,为产业总体竞争力提升夯实基础。

在新兴产业方面,围绕“四大赛道”,积极培育新动能。其中,围绕新能源产业,聚焦“源网荷储一体化”,规划形成了“风光水储地氢”多元布局;在储能方面,实施了浑源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时代等一批重点项目;在储能装备制造方面,吸引阳光电源、海博思创、国瑞协创等全国龙头企业落户大同,现已建成并网独立储能项目4个32万千瓦,装机规模全省第一。围绕算力产业,引进秦淮、中联、京东、抖音、山西秦云基础等5家全国数据中心龙头企业,累计建成标准机架约23.4万架,投运服务器55.8万台,加速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环首都核心算力城市。在2024中国算力大会上刚刚发布的《中国综合算力指数(2024年)》报告中,大同城市算力分指数位居全国第三。

围绕文旅产业,聚焦“文化古都、清凉夏都、美食之都”基本定位,以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大同古城等龙头景区为载体,加快推动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和“国际旅游热点门户城市”;以雕塑、古建、收藏、展览等艺术形式为主体,加快建设全国知名的“博物馆之城”;以音乐、书画、戏剧、影视、演艺等业态为支撑,加快建设艺术家云集的“文化艺术之城”;以业态融合为路径,加快建设集温泉疗养、休闲度假、民宿体验、科普研学于一体的“休闲康养之城”;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接待服务,提升旅游舒适度和游客满意度,加快建设“文化大同、文明大同、微笑大同”。

加快扩大对外开放

开放是城市发展的活力源泉。

在努力建设成为山西对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的过程中,大同市不断加快融入京津冀步伐,成立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专班,每月研究调度,推进工作落实。去年以来,累计对接京津冀各类企事业单位7547家,其中到大同考察1931家,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27个,总投资760亿元,已开工项目83个,总投资295亿元;与国内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联合北京中关村共同建成了“晋创谷·大同”科技创新驱动平台,先后入驻17个研发及中试项目,形成了“北京研发设计、大同中试制造”的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该市还不断加强开放通道建设。大同云冈机场航空口岸正式开放运营;通往北京、太原等城市的高铁不断加密,集大原高铁即将通车,极大缩短了与周边重点城市的时空距离;国际陆港、北肉平台、跨境电商园区等平台功能持续完善,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不断扩大,参与国际贸易的基础越来越扎实。

为引进人才,该市出台“双十六条”人才激励措施,开展“大同人才周”“高校学子大同行”“揭榜挂帅”等活动……去年以来,共柔性引进各领域高层次人才843人,引进博士研究生181人,面向“双一流”等知名高校引进硕士研究生和优秀本科毕业生592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底色和名片。“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大同的金字招牌和最强软实力。”张强介绍说:“多年来,大同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美丽大同建设成效明显。”

为守护“大同蓝”,持续开展空气质量提升专项行动,空气质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PM2.5浓度持续保持在30微克/立方米以下,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成为全省唯一一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大同蓝”生态品牌受到国务院表扬。

为提升“大同清”,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市8个国考断面全部达到优良水质,优良率100%;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市级水网先导区;加快实施万家寨引黄北干支线以及御河、十里河、桑干河等河道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确保了“一泓清水进北京”。

为厚植“大同绿”,积极落实“双碳”战略,推进矿山修复、荒山绿化、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加快国家级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强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着力改善民生福祉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记者了解到,大同市每年拿出财政支出的八成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该市首先抓好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发展就业容纳率高、乘数效应大、就业带动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畅通农业促就业、文旅促就业、数字服务业促就业、代加工促就业“四大渠道”,通过开发公益岗位和无物业小区集中整顿增加城市就业率,依托职业技能培训解决待业人群找工作难的实际问题,累计带动就业超过30万人。

其次,统筹推进教育、医疗、社保、养老、托育等民生工作。加大力度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支持办好通航、数据科技等职业院校;连续3年开展“降费用、提服务”医疗惠民行动,累计降低费用1.2亿元,在今年9月成功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统筹推进城乡幸福养老、环卫工早餐补助提标等省市民生实事项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晋 ICP 备 11001212 号 主办:山西经济日报社
 
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报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报全文。本报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报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报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财经新闻
   第04版:特别报道
全力打好四季度金融增量贡献主动仗
大同:发力“四大赛道” 推动产业转型
挖掘数字经济金矿
2
初步建成全省交通运输领域核心预算绩效指标体系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金融保持平稳运行
对落实《严惩煤矿隐蔽工作面违法生产办法》提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