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太原11月1日讯(记者 翁剑)大同是京津冀地区“菜篮子”和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全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核心示范市、全国三大优势奶业产区之一。近年来,大同市聚焦“6+2”农业产业体系,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成效。
粮食生产面积产量“双提高”。该市大力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粮食种植面积逐年提高,今年达到443.26万亩。统筹实施了有机旱作膜下滴灌、一喷多促等种植技术,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建成224.5万亩。
设施蔬菜规模质量“双提升”。在全市复制推广“寿光模式”的蔬菜产业技术、渠道、运营体系,天镇铭宸、阳高圣阳、云州慧农等一批高标准、规模化的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3.6万亩,阳高红西红柿、天镇辣椒等蔬菜品牌叫响全国。
畜牧产业基地市场“双增效”。该市有规模养殖场821个,规模化养殖水平达到67%,年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15家。云尚牧业、宝顺牧业、晋星鸭业等一批新建畜牧项目加快建设。
农产品加工持续做强。积极对接全国农产品加工、销售、餐饮等领域头部企业,带动大同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上档扩规。培育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0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80家。
渔业产业持续做优。在灵丘县、广灵县发展以鲟鱼、虹鳟鱼为主的冷水养殖,在天镇县、阳高县发展以罗非鱼为主的热水养殖。
林下经济持续做大。统筹布局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发展林下经济72.6万亩,沙棘原料、杏果种植加工以及林下中药材、菌类种植加工业态日趋丰富。
此外,大同市持续发展壮大黄花、黄芪两大特色产业。目前,该市已经成为全国黄花的重要主产区之一,黄花种植面积达26万亩;黄芪种植面积达37万亩,培育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33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