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山西经济网 | 站点收藏  
2024年11月21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太原晋源区西寨村
守护历史根脉 留住乡村记忆
阎望月正在向记者介绍西寨古村生活记忆馆内的老物件。杨润德 韩暖晴 摄

本报实习记者 韩潇 通讯员 杨润德 韩暖晴

古村生活记忆馆是“乡村传统和现实最原始、最朴素、最根本的活动反映”的真实记录,传递着乡村和乡民的“记忆”。

11月18日,记者来到太原市晋源区西寨村,这里坐落着一座明代关帝庙。推开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写着“西寨古村生活记忆馆”的牌匾。在这里,西寨村村民的生活百态跃然眼前。

西寨古村生活记忆馆的主人叫阎望月,正是他的坚持,让西寨村的历史得以留存。2013年,西寨村整村改造,阎望月怀着对即将逝去的旧村、旧街、旧房的强烈不舍和眷恋,拿起相机,走街串巷,把街巷、宅院、古迹等制作成图文并茂的《西寨记忆》画册。

整村改造过程中,许多传承了几代的老物件面临着被丢弃的命运。阎望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全天守在工地,把这些老物件“抢救”回来。就这样,一件件承载着“西寨记忆”的老物件,被阎望月整理在一起,建成了这座生活记忆馆。

西寨古村生活记忆馆共有4个展览室,分别为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记忆、历史记忆。记者每推开一扇门,扑面而来的都是浓浓的岁月感。大到马车、小到顶针,每个展室分门别类、摆置有序地陈列着数以万计的生活生产物件。其中,镇馆之宝是一辆全木质独轮车。

此外,墙面上绘制着村里的历史文化名人、各时期庙宇、民居、百姓衣食住行及农耕生产用具等相关历史图片。

“这苇子全身都是宝。”阎望月向记者展示着大大小小、不同用途的芦苇席,有的用来铺炕,有的用来围裹粮食,有的用来苫盖瓮缸,有的用于铺装屋顶。

据了解,芦苇席是西寨村的特产。西寨村地处汾河岸边,是芦苇的绝佳生长地。村里曾有千亩芦苇地,一眼望不到边,每到芦苇收割季节,家家户户都可见到编苇席的身影,村民们编制的芦苇席平整、结实又漂亮。

“或许有些人觉得这些就是陈旧没用的垃圾,但在我看来,这些老物件承载的都是历史和记忆。”看着一件件老物件,阎望月深深地感慨,“我希望年轻人可以通过这个展馆清楚地回望历史,知道我们是从哪里一步步走过来的,从乡村传统文化的根脉里汲取力量。”

生活记忆馆中的藏品弥足珍贵,每件老物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每件老物件都是一段历史,用斑驳的印记记录着那个时代的乡村生活、民俗风情,展示着农村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变迁。

如今,这些老物件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依然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在增强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同时,也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传承延续。阎望月不仅守护着关帝庙,更守护着西寨古村独有的生活印记和历史根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晋 ICP 备 11001212 号 主办:山西经济日报社
 
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报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报全文。本报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报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报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太原新闻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公告
   第06版:公告
   第07版:公告
   第08版:综合·公告
山西移动推出跨域业务办理新模式
依托草牧业,乡村振兴焕发勃勃生机
守护历史根脉 留住乡村记忆
山西:实施七大工程 建设中医药强省
我省推进紧密型县域医联体建设
全面启动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攻坚行动
省疾控局:全力推进医防协同和医防融合
“秦晋之好”旅游惠民年卡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