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翁剑
日前,记者在零碳数基·桃花源大同灵丘超级能源综合体基地的项目建设现场看到,吊车、挖掘机等大型机械设备往返穿梭,焊接声、切割声、捶打声与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工人们也在不停地忙碌着。据了解,该项目占地763亩,整体规划200MW算力基础设施。同时,规划建设增程式共享储能站、算力产业专用水处理站及废水回收处理站、220kV综合能源站等,是全国首个零碳消纳、大规模AI算力超级能源综合体园区。
近年来,大同市全面落实国家、省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围绕省委赋予大同“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的重大使命,锚定“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的总目标,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全力服务保障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在这些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全市民营经济质量发展呈现出强劲态势。
2024年1—9月,大同市民营经济主体数量达304141个,其中民营企业67576个,比去年同期增长12.4%。全市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955个,其中规模以上民营企业1669个,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为85.4%。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大同市民营经济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实现了显著提升,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政策引领,打造优良营商环境
在左云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兴产业园区里的山西恒和磁性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记者目睹了在科技加持下,生产线展现出的既智能又高效的“人机协作”模式。
“非晶、纳米晶软磁材料是指具有非晶或纳米晶结构的软磁合金材料,具备饱和磁感应强度高、磁导率高、损耗低、温度稳定性强等优异性能,被誉为21世纪新型绿色节能材料,可广泛应用于手机、风能、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与电气相关的领域。”山西恒和磁性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苑东卯说。公司总投资2.08亿元、年产2000吨非晶及纳米晶软磁材料项目,分两期建设,现已投资1.8亿元,建成后预计年产非晶及纳米晶软磁材料2000吨,年产值可达1亿元。
近年来,大同市始终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采取务实举措保障民营企业在大同发展前进有路、后顾无忧。在政务服务方面,通过取消前置条件、调整审批时序、减少办理时间,推动资源共享、时间共享,加快项目审批流转进度,实现了“服务零距离、企业零跑腿、项目零等待”。此外,大同市还创新审批模式,将审批办理模式从“现场核查”变为“现场核准”,让企业享受“零跑腿”便利。在营商环境优化方面,该市强化营商环境3.0版,实施了38条具体改革事项,深化拓展了“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打造了“7×24小时不打烊”自助政务服务超市,纵深推进一体化服务能力提升省级试点工作。同时,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出“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服务,叫响“大同快办”服务品牌;云冈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六证同发、拿地即开工”改革,把各类项目办理时限从43个工作日压缩为7个工作日。
惠企政策,助力民营企业发展
近日,记者在新荣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能源装备产业园看到,生产电动汽车充电桩的新能源企业锐华能源(大同)技术有限公司总装车间生产线一派忙碌景象,接触器、熔断器、充电模块、电能计量装置等20多种类型的零部件一小时内就可以组装完毕,成为一台直流快充充电桩。
锐华能源(大同)技术有限公司2023年落户大同,项目总投资7.8亿元,占地面积38428平方米,一期项目占地面积17360平方米,包括研发中心、后勤中心及充电模块SMT生产车间、直流充电桩装配车间、测试老化车间、包装车间、运营平台数据中心等。
“当然,企业的发展也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该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付蓉告诉记者,项目从开工到投产历时328天,从招引签约、证照手续办理到建设完工投产,全流程、全环节依规高效,让他们深切感受到了各级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
为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大同市出台了一系列惠企政策,并切实抓好政策兑现工作。
在资金扶持方面,近年来,大同市积极兑现扶持政策资金,多次召开优化营商环境暨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对符合国家、省、市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相关政策的民营企业进行资金扶持。在今年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暨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该市对符合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相关政策的149户民营企业和优秀商协会兑现扶持政策资金2558万元;对符合全市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13户企业兑现扶持政策资金1859万元。这些资金的兑现,有效缓解了民营企业的资金压力,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在税收减免方面,大同市积极落实相关政策,2023年,为民营企业退税7.69亿元,占各类型企业退税总额的87.2%。同时,该市通过减免税收政策等措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此外,大同市积极搭建惠企纾困服务桥梁,当好民营企业坚强后盾。该市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民营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汇聚和带动各类优质服务资源,主动搭平台、促交流、增合作,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截至目前,该中心现场受理各类诉求907件,已办结850件,办结率93%;先后举办各类助企纾困精准对接活动135场次,380余家企业走进中心座谈交流、反映诉求;组织开展深度调研和入企服务80余次,服务企业260余家,为53家企业争取到银行贷款2.89亿元。
创新驱动,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在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双雁生物医药产业园,园区调度主管贺栋栋引领记者参观了园区,并详细介绍了园区的四大板块建设进展:“园区自去年4月启动建设以来,动力区、青霉素区以及生物健康区三个板块的建设任务迅速完成,并于同年顺利投产。目前,公司正全力推进非青非头类板块的建设。这个板块主要生产磷霉素、阿奇霉素等产品。截至目前,该板块的主体结构已完成70%,设备到货率达60%,管道安装工作也已完成20%。”据了解,双雁生物医药产业园是大同市首家民营企业自主规划、自主建设、自主招商、自主管理的生物医药产业项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同市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推动全市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科技创新方面,大同市民营企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研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创造新业态。双雁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期项目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原料药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零碳数基·桃花源大同灵丘超级能源综合体基地项目通过建设零碳消纳、大规模AI算力超级能源综合体园区,推动全市新能源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在产业升级方面,大同市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通过推动煤炭、电力等传统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积极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推动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多元化、高质量发展。
大同市全面落实国家、省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全力服务保障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在这些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出强劲态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同市将进一步引导和带动广大民营企业强信心、勇作为,主动融入全市发展大局,聚焦“四大赛道”产业布局,找准企业定位,用足用好政策,积极延链补链强链,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做大集群,共同构建体现大同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开创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