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山西经济网 | 站点收藏  
2025年3月8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蒲县:高质量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 张文华

产业体系从“一煤独大”转向“多元支撑”,城乡面貌从“点上开花”变成“整体出彩”,绿色生态从“环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这一幅幅高质量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蒲县大地徐徐展开。

近年来,蒲县不负临汾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建设沿黄板块区域中心”重大使命,按照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装备制造承接地、物流集散“旱码头”、城市更新示范县、文旅康养先行区的发展定位,乘势而上、主动作为,成为引领沿黄板块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的新引擎。

产业体系:

从“一煤独大”转向“多元支撑”

蒲县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长期依赖煤炭经济导致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波动剧烈。所以,唯有产业转型升级才有出路。基于这一认识,该县近年来力克“一煤独大”难题,着力构建“多元支撑”的产业体系。

传统产业抓升级。全县建成智能化示范矿井1座、智能化采掘工作面27个,率先在全省实现煤矿视频“反三违”监控系统全覆盖,落实“无监控不作业”;其中,豹子沟煤矿率先使用采选充一体化技术,一年可节省成本8000余万元,为形成全闭环流水线绿色作业蹚出新路。同时,在专业镇建设方面,争取将精密制造加工专业镇创建成省级重点专业镇,力争用3至5年实现装备制造业产值达100亿元;在提质壮大装备制造园和现代物流园方面,装备制造园已累计投入2.86亿元,打造标准地374亩,建成标准化厂房5.2万平方米;现代物流园则依托中南铁路运输大通道,规划建设集煤炭仓储、铁路运输于一体的铁路运输物流中心,打造山西中部区域陆港型物流枢纽。

新兴产业抓培育。蒲县以“专业镇+链长制+产业集聚区”为抓手,引进上下游企业17家,全力打造黑色金属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加工、新能源3个20亿级产业链。黑色金属装备制造产业链方面,中兴铸业已投产,博大年产6万吨汽车配件项目正在建设,预计今年3月份投产,将推进装备制造产业实现数智化、科技化、规模化;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链方面,以华玉集团为“链主”,形成了“熔铜—锻压—机加工—总装”的铜制品加工全产业链;“正新”燃气阀门已获得市场认证,产品订单即将出口国际市场;新能源产业链方面,重点推进已开工建设的蒲县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该项目总投资88.4亿元,是该县“风光水储一体化”绿色能源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该县有史以来投资体量最大的头号工程。目前,项目整体进度在全省“十四五”纳规的10个抽水蓄能项目中排名第一。

农业产业抓特优。华尧酒、茂洲牛、构树猪等优质农特产品入驻高端商超、餐饮市场,被子垣有机苹果在全国水果口感大赛上获得金奖。截至目前,全县高标准农田达到11.7万亩。

文旅产业抓品牌。该县投资5亿元,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东岳庙为核心,启动文旅康养小镇建设,实施了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民俗风情街、光影水秀、化乐古镇、西坡古村、滑雪场等项目,并大力发展祈福游、古建游、红色游、康养游,打响养身养心更养神的“尧师故里·康养圣地”品牌。得益于《黑神话:悟空》的爆火,东岳庙也成为“天命人”打卡地之一,去年,旅游人数比上年同期翻了3倍,单日游客突破5000人次。

城乡面貌:

从“点上开花”变成“整体出彩”

蒲县牢牢把握以高品质城市建设、高品质城市生活为基本内涵的城市“双品质”建设要求,从2022年开始,以打造“国家黄河战略典范县”“山西传统风貌示范县”“区域文化品牌策源县”“百姓幸福乐享榜样县”为目标,实施总投资60多亿元的“城市更新”项目41个;投资24.6亿元实施“三区一村”改造工程,目前已拆除相关区域建筑32.5万平方米。

在此基础上,该县坚持把完善城市功能作为城市更新的支撑点。其中,新建全省一流的政务中心和图书馆(美术馆),打造城区新地标;投资2.25亿元实施靓城提质工程,遵从历史、修旧如旧原则,蒲伊街自西向东勾勒出新中式、计划经济、现代风格时光街景,昌平街呈现集餐饮、光秀、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风貌;投资4.67亿元实施昕水河、南川河等生态治理,打造十里河道旖旎风光;建设全龄健康游园、口袋公园9个主题公园,植绿补绿1.58万平方米,推窗可见绿、出门即入园;供热管网改造36.2公里,实现主干道、各类管线全部入地;全面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彻底解决城区内涝、旱厕排污等问题。

坚持把产城融合作为城市更新的落脚点。该县新建5条商业街,建成蒲伊西街、产业科技孵化园2个“双子座”;发展总部经济,建设星级酒店、商贸综合体,培育夜间消费等,打造新业态、开辟新赛道。依托区位生态优势,依托国家4A级景区东岳庙,全力建设文旅康养小镇,配套建设博物馆、游客中心、养老院、疾控大楼、康养小区,打造文旅康养休闲避暑胜地。

坚持把城市管理作为城市更新的契合点。该县通过推进城市环境秩序综合整治,启动城区“智慧停车”专项债项目,拓宽改造桃园街、北环路等4条主干路,努力创建国家公园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

同时,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百里昕水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成功创建省级示范村3个、市级示范村3个。通过便捷的“四好农村路”、方便的物流网点、全覆盖的垃圾收运体系、功能完备的日间照料中心,蒲子儿女共同奔赴城乡融合、美美与共的幸福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蒲县已经建立了适度超前的民生保障和福利普惠体系,率先实行中小学“蛋奶工程”,推行学前到高中全免费教育、电视收视和县城公交乘坐全免费政策,提高棚户区拆迁补偿标准,最高最优、最大限度让利于民。去年,该县紧抓教育这一最大最急的民生,不遗余力投入5000余万元,引进国内顶级教育集团浙江海亮和四川东辰,开展贯通式、全链条托管合作办学,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聚人、教育兴城、教育强县目标,不断满足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绿色生态:

从“环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

蒲县林木覆盖率已达6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年均310天以上,夏日平均气温21.6℃,全年适宜度假的气候超过10个月。借助这一生态优势,该县秉承爱林护林、发展生态的优良传统,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美丽蒲县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往天上看,蓝天白云入画来。该县通过持续开展臭氧、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等行动,城区集中供热率、农村清洁取暖率分别达到98%、3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稳居临汾市前三。

往地上看,一泓清水入黄河。蒲县主动担当昕水河上游保护责任,紧盯企业废水、生活污水、畜禽养殖三大污染源,落实“截污、清污、减污、治污”措施,通过梯次实施河道治理、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污水处理厂提标、河道沉沙降污拦水坝等“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工程,全县水土保持率达64%,地表水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如今的湿地公园,有大批白鹭、黑鹳、白天鹅等珍稀鸟类在此繁衍生息,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往远处看,绿色美景入眼帘。该县通过实施垒石坑造林、退耕还林、见缝插绿等植绿护绿行动,人均绿地面积达40.2平方米,是省定园林城市标准的3倍,全年负(氧)离子浓度为3135个/立方厘米,远超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清新空气标准,曾经的“石山土盖头、坡陡岩裸露”景象,如今已变成“千里绿色生态屏障”。

如今的蒲县,已经发展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全域“中国天然氧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山西省避暑旅游目的地,真正成为临汾后花园、网红打卡地、生态康养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晋 ICP 备 11001212 号 主办:山西经济日报社
 
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报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报全文。本报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报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报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财经新闻
   第04版:特别报道
畅玩之域 休闲佳地
蒲县:高质量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