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乐颖 温月芬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近日,山西省委一号文件发布,强调“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农民增收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核心任务,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石。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壮大乡村富民产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农民持续增收带来新的机遇,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探索发展农村新业态,壮大乡村富民产业。一是要积极发展特优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要立足山西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气候条件,以有机旱作农业为支撑,重点发展小杂粮、干鲜果、中药材、草食畜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山西小米”“山西陈醋”“山西药茶”等一批全国知名的区域公用品牌,提高山西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二是要大力支持农业精深加工产业,推动农产品转化增值。聚焦小杂粮、干鲜果、畜产品、中药材等山西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开发方便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重点打造特色农产品产业园区,引导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特色农产品的转化增值。三是要重点发展农村电商、农村特色文旅等新业态,建设农业全产业链。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建设农村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同时,依托山西独特的晋商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探索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文农旅融合新业态,打造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推动建设农业全产业链条,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完善就业创业支持机制,提升农民就业数量质量。一方面,要提升农民就业质量数量。工资性收入是当前山西省农民收入的第一大来源,完善农民就业支持机制,能够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提升农民就业能力。首先,要强化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结合农民就业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方面的培训,鼓励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其次,要搭建农民就业供需平台。鼓励人力资源部门将就业服务延伸至村一级,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全方位就业服务,广泛收集并及时发布企业用工需求,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就业服务平台,促进农民与用工企业精准对接。同时,要加强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障。强化对农民工工资支付的监管,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等违法行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完善农民返乡创业优惠政策机制,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对返乡农民创业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对自主创业的农民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政策支持,降低农民创业成本,激发农民就业创业活力,发挥创业的就业倍增效应。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巩固提升农民转移性收入。一是要增加农民各项补贴支持力度,推动落实耕地地力补贴、农资农机购置补贴等各类补贴政策。积极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发展种植完全成本保险、产量保险、收入保险等,降低农业产业受到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的风险,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二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聚焦农村住房、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等关键领域,加大投入、加强后期维护,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从而保障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农村产业发展,为农民可持续增收奠定物质基础。三是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医疗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医疗服务水平,加大农村医疗保障补贴力度,提升农村医疗报销比例。分类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提升新农保参保比例。加强农村教育投入,提升农民素质,探索培育新型农民。同时,分类分层次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口的社会兜底保障,注重激发农民增收的内生动力,筑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民财产收益。一是要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深化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促进农民承包地通过出租、入股等方式实现土地流转;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利用闲置宅基地发展乡村产业新模式,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收益。二是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开展农村集体资产的清查核实,审慎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保障农民按股分红,共享集体收益。三是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形式,通过保底收益、入股分红、盈余返还等方式,保障农民合理分享增值收益。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本文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24年度青年课题阶段成果;课题编号:QN20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