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荣
本周A股市场经历了从波动到稳定的过渡,投资者在恐慌与希望之间不断摇摆,反映出市场情绪的复杂与多变。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国内政策不断调整的背景下,A股最初的市场恐慌与下行压力在政策干预与市场修复下逐渐得到缓解,最终在震荡分化中展现出顽强的韧性与自我修复能力,给投资者带来了些许信心。本周A股在缩量中持续反弹,与激烈动荡的美股市场形成鲜明对比。此情此景,再次印证了“买入恐慌时的坚定,胜过追涨时的冲动”。周五,在一系列稳市措施落地、月底窗口指引渐明的作用下,市场情绪逐步修复,三大指数再度集体翻红,上证指数距离收复“关税”大跌缺口仅一步之遥;工、农、中、建四大行股价齐创历史新高,成交结构进一步优化。虽然市场的不确定性与外部风险依旧存在,但现实让投资者深刻意识到,过度关注短期波动和外部消息,往往会导致判断的混乱和决策的失误,正如俗话所说的“关心则乱”。
全球经济放缓的压力、美国不断升级的贸易关税问题以及外部环境的动荡,都很容易让市场陷入恐慌。投资者对于市场前景的焦虑情绪迅速蔓延,很多股票在短期内出现了大幅抛售。然而,正是在这种情绪蔓延的背景下,市场也开始展现出其韧性,尤其是政府和机构的积极作用为市场带来了希望。国家队的出手为市场注入了强大的资金支持,近期连续9个交易日都能看到尾盘上扬,由此也能清晰看出国家队维稳的决心极强。此外,央行表示将继续保持流动性充裕,必要时还将提供再贷款支持,这些举措为市场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政策支持逐步落地,市场的情绪也开始回稳,投资者的恐慌情绪逐步得到了遏制。
在这场市场动荡中,A股不仅仅表现出一定的修复能力,更重要的是,市场在深度调整后也逐渐展现出了部分结构性机会。从各大行业板块的表现来看,消费类股、科技创新股、资源股等板块都有明显的轮动,资金逐渐从防御性板块流向成长性较强的行业。消费品板块受益于国内经济复苏与内需的不断扩大,部分家电类股票在政策的支持下走出了一波反弹;科技创新类股票,尤其是与芯片设计、人工智能、光伏等自主可控相关的公司,也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流入,表现较为亮眼。与此同时,受全球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类板块在本周也迎来了反弹。这种轮动格局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不仅为市场提供了深度调整后的投资机会,也帮助投资者找到了一些较为稳健的投资标的。
尽管A股市场短期内波动较大,但从基本面来看,国内经济的稳步增长为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2025年一季度国内GDP同比增长5.4%,这一数据不仅超出市场预期,也表明国内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外部压力的影响。尤其是工业生产和消费品零售等指标的回暖,显示出中国经济内需的强大韧性。此外,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也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保障。本周五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要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力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政策措施,锚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着力稳就业稳外贸,着力促消费扩内需,着力优结构提质量,做强国内大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持续稳定股市,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府在“稳增长”的政策框架下,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型企业的投资,这将为资本市场带来长期的支持。
正如本周A股市场表现所揭示的,外部因素的变化与内部政策的反应常常是市场波动的重要因素。投资者应该学会接受市场的不确定性,并通过长期投资、分散投资等策略来控制风险。关心市场走势无可厚非,但切莫让“过度关心”模糊了对价值和趋势的判断。市场的波动是短暂的,而那些具备长期增长潜力的公司才是投资者应当关注的核心。在漫长的投资旅程中,理性与冷静始终是投资成功的关键。关心则乱,淡定者方能抓住风口后的真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