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继武
国家审计作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凭借独特的监督与评价职能,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近年来,国家审计部门积极主动开展了乡村振兴等相关政策和资金的审计,着力做好政策跟踪落实审计、扶贫审计、民生资金审计、资金监管和环境保护审计等,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一、搞好乡村振兴战略跟踪审计,促进国家重大政策落地
当前,从中央层面对乡村振兴战略已经作出了顶层设计,各地也在中央顶层设计框架内因地制宜出台了本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方案,上级各项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成效。因此,审计部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首要着眼点就要紧盯国家各类政策决策的贯彻落实上,重点关注难点热点痛点问题,关注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问题,把发现问题与推动整改、完善治理紧密结合起来,提出破解发展难题的建议,推动政策落地生根,加大督办落实力度,发挥审计参谋助手作用。
二、做实乡村振兴研究型审计,保障乡村振兴资金安全高效
乡村振兴离不开国家的财政投入,如何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需要充分发挥审计在乡村振兴中的监督作用,看紧国家“钱袋子”。因此,审计部门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上,必须立足自身职责,做到不忘初心、守土有责,坚持“资金运行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同时,着力加强对财政投入的有关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惠农补贴等各类资金全覆盖监督,揭示反映挤占挪用套取财政资金、统筹整合力度不够、资金拨付不及时、资金使用绩效不高等方面问题,强化问责,推进整改,确保财政资金投入安全、高效,发挥资金在引导产业发展、保障项目建设、维护民生等方面的应有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领域的数据量和数据类型不断增加,传统的审计方法已难以满足审计工作的需求。因此,研究型审计应积极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创新审计技术方法。通过建立乡村振兴审计大数据平台,整合农业农村、财政、税务等多部门的数据资源,实现对乡村振兴项目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预警。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比对,发现数据之间的异常关系和潜在问题,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此外,还可以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对农村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为审计决策提供直观、准确的依据。
三、强化审计监督质效,助推乡村振兴项目提质增效
一是构建科学的审计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体系是确保审计工作质量和效果的基础。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和各项任务,构建涵盖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维度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在经济维度,设置产业项目的盈利能力、投资回报率等指标,衡量乡村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在社会维度,关注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成效,评估乡村振兴项目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在生态维度,考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情况,推动乡村实现绿色发展。同时,根据不同类型的乡村振兴项目,合理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地反映项目的绩效水平。
二是创新审计技术与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领域的数据量和数据类型不断增加,传统的审计方法已难以满足审计工作的需求。审计应积极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创新审计技术方法。通过建立乡村振兴审计大数据平台,整合农业农村、财政、税务等多部门的数据资源,实现对乡村振兴项目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预警。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比对,发现数据之间的异常关系和潜在问题,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此外,还可以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对农村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为审计决策提供直观、准确的依据。
三是加强审计结果运用与转化。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是审计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审计结果反馈和整改机制,及时将审计结果向被审计单位和相关部门通报,明确整改要求和期限。加强对整改情况的跟踪检查,确保问题得到及时、彻底整改。将审计结果作为政府部门考核评价乡村振兴工作、分配财政资金、调整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对绩效突出的乡村振兴项目和地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绩效不佳的进行问责和督促整改。此外,通过公开审计结果,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国家审计机关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力量,在优化资源配置、监督政策落实、防范风险隐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未来的工作中,应不断加强研究型、绩效审计工作,完善评价体系,创新技术方法,强化结果运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实施贡献审计智慧和力量,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作者单位:永和县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