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产业升级,向“新”求变,锻造经济强引擎;增进民生福祉,情系百姓,编织幸福生活网;推动城乡融合,统筹规划,描绘发展新画卷。2024年的永和,面对错综复杂的变局,全县上下在开拓中奋进,在创新中突破,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新答卷!
产业升级:
向新逐梦,锻造经济强引擎
2024年,永和县一二三产业如同携手并进的伙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产业结构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优化,调整为15.6:33.9:50.5。
在农业方面,永和县秉持“稳粮、兴牧、强特色、促融合”的理念,精心打造2万亩有机旱作高粱生产基地,其中优质糯高粱种植面积达10万亩。全省首推的“养羊价格险”,如同让养殖户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再加上当地政府落实畜牧业奖补250万元,并通过新建种羊场、红枣饲料加工厂推动产业升级,使羊饲养量稳步增长至40.5万只,成为晋南地区最大的肉羊养殖基地。此外,“永和枣羊”凭借品质优势,成功入选“临汾优选”。糯高粱、红枣、肉羊、药用酸枣等特色产业如同雨后春笋,发展态势强劲,品牌知名度与市场影响力如同涟漪般不断向外扩散。随着全省丘陵山区农机化高质量发展培训现场会在永和成功举行,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制定《2023—2027年酸枣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药用酸枣1万亩,完成宜机化改造8000亩,推行农业生产托管25万亩,为农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工业方面,永和县积极打通发展脉络,贯通丰百直供管道62.7公里、永隰输气管道29.5公里,实现县域用气企业供气“双回路”大循环,让工业生产的“血脉”更加畅通。全省单产加工能力最强、储存规模最大的丰圣LNG液化工厂建成投用,天然气产量突破15亿立方米,占到全市产能的一半以上,成为行业内的一颗璀璨明珠。天然气(煤层气)提氦制氢、钟楼山天然气中心处理厂改扩建、净化处理及碳回收等项目纷纷建成投产,天然气(煤层气)净化液化能力提高至300万立方米,LNG储存能力达到8万立方米。中石油煤层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竣工试运行,为工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产业集聚区产出强度达到266.4万元/亩,连续四年在全市考核中斩获优秀成绩。
文旅产业也蓬勃发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通过省级初审验收,楼山景区成功创3A级景区,低空飞行小镇更是在短短20天内建成运营,抢占了低空经济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风口。小坪垣游客中心、公共实训基地主体完工,棋盘山飞观神庙修缮完成,枣酒酿造技艺入选市级非遗名录,为文旅产业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举办首届乡村厨艺大赛,评选出乡村小厨6家、“放心消费”示范单位37家,文昌酒店获评全市“回家”服务品牌示范单位。举办“五洲同声唱黄河”音乐会、国际越野车巡游及集结赛等活动,开展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群众文化消夏月等活动100余场,全年接待游客49.6万人,让永和的文旅名片愈发闪亮。
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永和县全力推动“013510+”工程提质提效,92%的常办审批事项达到全国最短时限。深化永和“e+跑”工作模式,“零见面”审批483件,帮办代办685件,“零成本”刻制印章145套。医保、社保、低保、公积金、交警、税务、城燃等更多民生服务事项进驻政务大厅统一集中办理,行政许可类事项入驻率100%。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全链条贯通机制,“一项目一专班一民警”跟踪服务,争取国债、专项债、中央预算内资金等1.48亿元,清理“批而未供”土地326.74亩,入库补充耕地245亩,以高效要素保障为经济发展赋能。常态化开展“早餐会下午茶夜沙龙”政企对接,减税降费及退税3065万元,清偿民营企业账款1982万元。永和苹果远销迪拜,实现进出口“破零”。新增“四上”企业5家,总数达到26家。三次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让全县经济实力如同滚雪球般不断增强。202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5亿元、增长9.6%。其中,一产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3项指标增速排全市前三。投资26.9亿元实施重大工程项目41个,10个省市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117%,支撑固投增长26.8%、全市排名第一。全社会全口径累计用电量3.45亿千瓦时,增长58%,全市排名第二。大力开展精准招商,落地项目3个、总投资81.26亿元,招商引资综合排名全市第一。
民生福祉:
情系百姓,编织幸福生活网
永和县委、县政府始终将“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当作一切工作的核心出发点,全心全意、倾心倾力改善民生,不负百姓的殷切期盼,在办实事、暖民心上奋勇向前。一件实事接着一件实事地办,一年接着一年坚定不移地干,绞尽脑汁守护好、保障好、满足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永和人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满满的获得感。
在教育事业方面,公办示范性综合托育机构建成并试运营,芝河镇中心小学建成投入使用,二中教学楼竣工验收,第一高级中学完成达标改造,开放大学揭牌成立,城关小学、城关二小分别获评“市德育示范校”“市优质学校”。中考统招达线人数实现“新突破”,高考二本B类以上人数、大文大理类达线人数实现“双提升”,为永和的未来培育出更多的栋梁之材。
医疗卫生方面,县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二甲复审,检验科获批省级临检生化、免疫学、微生物实验室资质和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资质,为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增添了有力的保障。社会保障持续发力,改造药家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档升级13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50户,发放高龄老年人津贴134万元。连续三年为全县孤寡老人、留守儿童、低收入群体送上过年饺子、压岁钱,让政府的关怀、人间的冷暖与浓浓的年味交织在一起,让春节更具温度。
就业促进工作有声有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1期、748人,新增城镇就业83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368人,为百姓创造更多的增收机会。
在保护农民利益上,永和县有关部门全力应对重大旱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推出“全民生命健康保障工程”“农户增收保障工程”等一系列务实举措,如同撑起一张坚实的防灾减损“防护网”。全县民生领域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连续三年保持增长,达到82.7%。正因如此,省、市、县要求所办的民生实事全部如期兑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33230元、10067元,增长5.4%和9%,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城乡融合:
统筹规划,描绘发展新画卷
为科学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永和县有关部门在《永和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的基础上,2024年完成《永和县县城详细规划(2023—2035年)》和14个行政村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为城乡发展绘制了精准的蓝图。
按照规划,永和县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新增集中供暖面积4万平方米,天然气管网入户改造911户;新建便民菜市场1座、口袋公园1处、停车场3处,优化布局停车位576个。恒基晋府、四海景悦、锦绣里等3个房地产项目如期竣工,灾后建设应急工程加速推进。严管正大街、规范滨河路、整治河西路,让城市的颜值、品质、气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国道341、省道254县城过境公路改线工程特许经营方案获批,新改造县乡公路43.65公里;完成西峪水库除险加固、芝河防洪能力提升、桑壁小流域综合治理;改造东征、赵家岭等15条老旧高压线路;新建5G基站13座,为城乡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永和县在乡村振兴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步伐。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系统推进“三落实一巩固”回头看、提质效、迎考核,“一村一研判”整改问题111项,全面提升巩固衔接整体质效。坚持“346”工作法,新纳入监测对象134户328人,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整合1.5亿元实施四大类40个巩固衔接项目,落实教育资助和助学贷款4595人次、1712.9万元,改造危房60户,完成31个自然村供水饮水设施更新,困难群体省内住院合规综合报销比例达81.1%,“3+1”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发放庭院经济、耕地地力、特色产业等奖补2259万元,玉米完全成本险、小杂粮险等理赔4080万元。推进农村“五改联动”,改造户厕224座,建设2个精品示范村和10个提档升级村。举办就业招聘会70场,脱贫人口务工就业8199人,有就业意愿的脱贫劳动力动态清零。发放小额信贷6936.65万元、各类兜底保障资金3428万元、稳岗补助和一次性交通补贴1012.15万元。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回头看”,清查固定资产11.46亿元、资源6.7万亩,规范合同1884份。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3413万元,乡村发展焕发勃勃生机。
同时,抓实“林长制”“河长制”,扎实开展黄河干流流经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五大行动”,完成荒山造林3.09万亩、退化林修复1.89万亩、乡村绿化35个行政村。统筹推进“五尘”同治,空气质量改善4.7%,优良天数比例87%、全市排名第五;开展工业废水、城镇污水专项治理和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用好“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治污手段,芝河辛庄国考断面水质均值达到Ⅲ类优良水体;中水回用工程建成启用,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完成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采样全部达标,让永和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