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洁
我国正处于快速老龄化发展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8亿,占总人口的19.8%。山西省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2024年末全省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22.61%。在家庭结构小型化、空巢化的背景下,老年人的就餐问题日益突出。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已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对养老服务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山西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2024年将城乡养老和老年助餐幸福工程纳入民生实事,并于7月出台《实施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
一、山西省老年助餐服务发展现状
(一)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完善
山西省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老年助餐服务政策框架。省级层面出台的行动方案明确了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各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如太原市推出社区食堂建设标准、运营规范等配套文件。政策内容涵盖设施建设、运营补贴、税费优惠等多个方面,为老年助餐服务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目前,山西省已建成多种形式的老年助餐服务设施。以太原市为例,截至2023年底已建成400个社区食堂,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这些设施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政府主导建设的社区食堂;二是养老机构延伸服务的助餐点;三是社会餐饮企业参与的助餐服务站。初步统计显示,全省约有22.1%的老年人享受到助餐服务。
(三)运营模式不断创新
各地探索出多元化的运营模式。太原市社区食堂构建“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大同市运用智慧养老平台整合助餐资源;部分县区推行“中央厨房+社区配送”模式。这些创新做法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
二、太原市社区食堂模式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太原市创新推动社区食堂开展老年助餐服务,促进社区食堂规模化、连锁化、产业化和多元化发展,打造出了一批群众认可度高、社会资本相继涌入的微利可持续的社区食堂,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精准化服务机制
太原市坚持“精准识别、区别服务、阶梯收费”的基本原则,面向社区,辐射周边,优先保障家庭困难、行动不便老人。
做到精准识别,应保尽保。在社区食堂就餐的老人,需要填写就餐信息登记表,并由社区审核登记具体情况。社区食堂对行动不便、不能堂食的老人进行登记并实行电子化管理,按时把可口的饭菜送到老人家里,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吃上一口热乎饭。
实行阶梯收费。根据社区老年人不同情况分类施策,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家庭财力状况,对助餐服务实行差异化优惠,优先服务有需求的特殊困难老人,降低助餐成本。如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老人可免费就餐,“三无”老年人、城市低保家庭老年人可享受5折优惠,现(退)役军人及配偶享受就餐9折优惠,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人员中的失能或高龄老年人享受8折优惠。困难老年人、困境儿童等还可以享受每人每天2元的政府就餐补贴。
(二)智慧化管理体系
太原市坚持“智能服务、健康品牌、数字监管”原则,打造建设标准化、服务规范化、过程监控实时化、分析决策数据化的社区食堂运营管理数字化平台,实现了助餐的智能化和个性化,监管的实时化和精准化。
构建从“前厅”到“后厨”的全供应链食品安全网,社区食堂拥有完整的智能售卖和管理系统,严把安全责任关,重点抓好老年助餐食品安全和服务场所生产安全,让老年人吃得好、吃得放心。
从“采购”到“配餐”,社区食堂统一接入监管平台,实现管人、管事、管钱的信息化。通过制定老年助餐规范和标准,完善智能便捷服务手段,保证膳食营养健康和供应连续稳定。
从“制作”到“宣传”,社区食堂打造了智能健康管理系统,在菜品发布屏上显示营养价值、营养配方等一系列信息,甚至推出专门针对糖尿病老人的健康套餐,打造社区食堂健康助餐理念。
(三)多元化运营策略
太原市积极探索“社区食堂+康养结合”模式,将社区食堂与日间照料中心康养功能充分融合,在为就餐人群提供营养风险评估、营养解读和营养指导,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并充分利用日间照料中心配置的康复资源,深度开展中药疗愈、中医理疗、水中瑜伽等服务,打造家门口的健康营养食堂。
积极探索“社区食堂+综合为老”模式。利用原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场地,与辖区内餐饮企业进行服务资源对接,打造集就餐、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场所。
提高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截至2023年底,吸引近百家餐饮企业和物业公司、吸纳1.26亿元社会资本参与社区食堂建设,总建设面积达到5.2万平方米。太原市社区食堂所产生的订单数共477.63万单,服务1000万人次,其中客单价在20元及以下的共有343.99万单,约占总单数的72%。
三、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做实做好老年助餐服务
老年助餐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需求量最大的一项服务,是有效提升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的民生实事之一。如何切实把这项惠及老年人的实事、好事办好,真正做到老年助餐服务方便可及、经济实惠、安全可靠和持续发展,是当前各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一大难题。
(一)制约老年助餐服务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以太原市为例,社区食堂作为居家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初衷是为了解决独居、孤寡、高龄等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问题,定位是既要普惠,又能盈利,兜底保障困难人群。其更强的公益属性,导致助餐服务经营难以为继。
1.老年群体的消费特点有其局限性。社区食堂以老年人为重要服务对象,而受限于老年群体的消费意愿、口味偏好等,其营收水平与发力点,跟单纯的市场化餐饮商家有所区别。
2.年轻群体对社区食堂的信心不足。部分社区食堂的菜品与菜式不能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年轻群体的潜在需求与实际消费之间存在脱节。
3.运营方面临一定的经营压力。老年助餐服务盈利空间不大。运行组织面临材料成本、人工成本上涨的困境,运行压力大,大多微利经营。
(二)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发展的建议
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必须积极稳妥、因地制宜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扩大服务供给、保障服务质量、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确保服务可持续。
1.加强政府扶持力度,保障助餐良性发展。各地要加大对老年助餐服务的补贴力度,坚持公益定位,结合本地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加大政策和财力支持力度。目前,省级财政对低保家庭中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予以助餐补贴。各市要根据老年人经济困难程度、失能等级等实际情况,对享受助餐服务的老年人给予差异化补贴,鼓励将经济困难、独居、空巢、留守、失能、残疾、高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纳入政府购买助餐服务范围。
2.优化服务网点布局,提高老年助餐辐射。调查显示,社区食堂、老年餐桌等老年助餐场所设施仍存在区域点位分布不均衡、辐射效应不明显的现象。因此,各市要综合考虑辖区内老年人口规模、助餐服务需求、服务半径等因素,坚持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和适度新建、改造相结合,配置社区食堂、老年食堂、老年餐桌、老年助餐点等老年助餐服务设施,优化功能布局。要将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纳入城市“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和“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规划,促进服务便利可及。
3.多手段降本增效,切实让老年人享受实惠。首先,要加强内部管理,实施精细化成本控制,优化供应链环节,严格管控食材损耗,减少冗余浪费。其次,加强社会合作,鼓励更多养老机构供餐向社区拓展,引导支持酒店、医院等驻区单位以及社会餐饮企业参与助餐服务,鼓励中央厨房、餐饮企业等通过购买服务、承包经营等合作模式,助力社区老年助餐服务。第三,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引入市场化机制,可以在菜品种类和定价策略上做更精细化、阶梯式的区分。
老年助餐服务是关乎民生福祉的重要工程。山西省通过政策创新、模式探索,在老年助餐服务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太原市社区食堂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未来应着力破解可持续运营难题,提升服务质量,推动老年助餐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建议从完善制度设计、创新服务模式、强化质量监管等方面综合施策,构建更加普惠、便捷、可持续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为全国老年助餐服务发展提供“山西方案”。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