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北京冬奥会 > 冬奥资讯冬奥资讯
【本报记者北京冬奥会专稿】“双奥之城”北京:以最好状态履行主办城市责任
2月5日上午10时,2022北京新闻中心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城市服务保障专场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卫健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冬奥期间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应急、医疗、气象服务等保障工作相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关心的问题。
冬奥会城市运行及环境保障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副主任张岩在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面完成,赛事服务保障全面开展。在北京市层面,制定印发了冬奥城市运行保障总体方案,从“点、线、面”划分为核心保障区域、重点保障区域和一般保障区域,分别制定了保障目标,建立健全冬奥会城市运行体系,着力提升城市公共设施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预计冬奥会期间,全市城市运行各领域保障人员18万人,参与冬奥城市运行和环境保障5万余人,全面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张岩介绍,1月以来,北京市精心组织开展了城市景观布置工作,打造了3处标志性景观、10个主题花坛、620处景观小品、28万个灯笼灯饰、1.8万面宣传道旗、6万余处宣传画面、28处灯光秀都已经在全市精彩呈现。同时,在背街小巷、商业街区等布置春节景观小品、红旗、彩旗、缠树灯等,城市景观深受市民喜爱和社会各界高度认可,洋溢着的浓浓的“冬奥味儿”和“中国年味儿”,成为新晋的网红“打卡地”。
冰雪运动是高风险运动,运动员发生损伤概率较高,及时、科学、有效的医疗救治是冬奥会成功举办的有力保障。北京市卫健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王建辉在介绍冬奥医疗保障工作情况时说,为全力保障冬奥赛场安全,北京赛区和延庆赛区共设置了88个医疗站,提供现场医疗救治以及伤病员分流转运工作。针对每个场馆比赛运动损伤特点,各医疗机构还专门配置了包括骨科、口腔科等专业学科的医务人员,在冰球场馆增配了CT、牙椅等设备,真正实现了‘一场一策’的医疗保障。同时,按照冬奥疫情防控政策要求,协同北京市冬奥组委,将涉冬奥伤病员分为新冠肺炎确诊与疑似患者、闭环内发热症状患者、闭环内其他伤病员、闭环外发热症状患者、闭环外其他伤病员等五类,调整优化定点医院收治任务,18家定点医院实施精准分类收治,避免不同风险伤病员流线交叉。赛时定点医院将有2100余名医疗骨干提供及时、高效的医疗服务。
据介绍,北京市已建成1500平方米北京冬奥村综合诊所和1658平方米延庆冬奥村综合诊所,配备了分别覆盖了急诊、理疗康复、影像、中医、牙科等18个学科,可保障赛时门诊、急诊、康复转院等医疗救治工作。北京冬奥村和延庆冬奥村综合诊所均已正式运营,来自宣武医院、北京安贞医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急救中心等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已进驻诊所,随时满足每天16个小时基本门诊和24小时紧急救治需求。
春节假期即将结束,随着人员流动增大,如何做好疫情防控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王建辉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当前首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可控,趋稳向好,我们将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压紧压实四方责任,加强远端管控和常态化内筛并重。继续做好风险人员的筛查管控,严格执行进返京政策,加强集中医学观察点、封控区、管控区的规范管理和服务保障,严防疫情传播风险。”
“冬奥会已经开幕,北京成为了全球首个举办夏季、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作为这座伟大城市的建设者、守护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在运行指挥部和冬奥组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最好状态履行主办城市责任,向着成功办奥的最终目标全力冲刺,确保赛时城市运行安全平稳、高效运转,确保办成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张岩说。
当天的发布会上,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应急局、北京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本报记者刘业飞 翁剑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