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北京冬奥会 > 冬奥资讯冬奥资讯
体验中关村无人驾驶,中外记者竖起大拇指
公开道路上的自动驾驶汽车和巴士的乘坐体验如何?是否安全可靠?自动驾驶技术究竟是如何实现?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中关村自动驾驶示范区,并且找到了答案。2月8日下午,由2022北京新闻中心主办的“双奥之城新气象—2022中外媒体北京行”城市形象采访活动来到中关村自动驾驶示范区,37家中外媒体的56名记者现场感受了自动驾驶带来的便捷。
为充分发挥百度等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支持企业开展无人化测试,结合企业无人驾驶业务发展需求实际,在海淀已开放的52条215.3公里测试道路范围,选择温阳路、翠湖北路、稻香湖路、温北路、北清路中的5条路段(双向35.1公里)作为无人化测试路段开展无人化测试方案。截至2022年1月5日,各类型自动驾驶车辆已在示范区内测试运行512天,共计完成测试38900余小时、4880余车次,累计参与测试人员6910余人次。
从中关村智能网联汽车前沿创新中心至稻香湖地铁站一个往返,记者们体验了一把小马智行的自动驾驶。主驾驶位上依然坐着人,但他的身份已经不是司机而是安全员,只有在情况危急时“接管”。虽然是自动驾驶,但车格外平稳,堪比老司机,甚至更遵守交通规则:在路口左右转,第一时间亮起转向灯,方向盘自动操作;行人过马路时,懂得停车让行;前方路口还有3秒钟绿灯变红灯,知道减速和刹车;抵达目的地时,先观察右侧是否有车辆,再靠边停车……
而轻舟无人小巴的表现也足够出色。无人小巴的推出,是为了实现智能化的城市交通微循环,解决市民“最后三公里”出行难题。记者们在在试乘中可以清楚地从车内显示屏中看到传感器捕捉到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画面。有外媒记者感叹:“真的开得太稳了!”这要归功于小巴车前装置有4颗激光雷达、4颗摄像头和1颗毫米波雷达,车后装有一颗64线激光雷达和一颗毫米波雷达。
据悉,自动驾驶正在从“有人”驶向“无人”。不久前,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已发布无人化道路测试相关管理政策,本着“安全有序、逐步放开”的原则,明确了申请主体需按照“副驾有人”“后排有人”“车外远程”三个阶段开展无人化道路测试,将逐步去掉安全员,实现真正的无人自动驾驶。
本报记者刘业飞翁剑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