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省级媒体省级媒体

曾受助今助人 24岁女孩传递爱心获点赞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1/9 11:41:13

“妈妈,我希望陪您走下去,我真的不愿意放弃!”最近几天,在省城多个公益微信群里,都在传播这样一个消息:太原理工大学大三学生马晓菊的母亲,因脑垂体瘤一直昏迷不醒,花费20多万元治疗仍然没有好转。她通过“轻松筹”网络平台,希望好心人伸出援手,帮重病母亲一把。 

在众多捐款人中,一位名叫“闫晓旭”的女孩也捐出了自己打工省出来的100元钱,作为对母校学妹的一种支持。她曾经和马晓菊有着类似的经历,母亲也曾经患有重症,通过爱心人士的帮助得到了及时治疗。本报曾在3月1日以《10天筹集万余元,妈妈有救了!》为题,报道过爱心人士为闫晓旭的妈妈捐款的事情。 

得知闫晓旭曾经受助如今助人捐款的事情后,公益微信群里的志愿者们都很感动,为她点赞。  

7日上午,记者联系到了闫晓旭和马晓菊,了解这两个女孩背后的故事。  

闫晓旭:妈妈病情好转我也毕业工作了

和闫晓旭联系上后,记者没想到她和今年2月受访时的状态已经完全不同。“我毕业后在老家找了份工作,妈妈也结束治疗出院了!”告诉记者这个好消息时,她的话语中是抑制不住的激动和兴奋。 

回想今年2月27日,闫晓旭的大学同学王品和爱心人士到河北看望她和母亲时,这个姑娘满脸的忧伤,因为担心母亲的疾病,再加上每天要忙里忙外照顾母亲,当时只有24岁的女孩像个饱经沧桑的中年人。 

现在,大学毕业后顺利应聘到河北老家一个单位做化验员的工作,妈妈也出院了,生活一下子充满了阳光,闫晓旭又恢复了一个年轻女孩的活力。虽然因为工作原因,她经常需要白天、晚上连轴转,一个月的工资也就不到2000元钱,母亲也还得继续吃药康复治疗,可是她十分满足。“我和妈妈算是苦尽甘来了,我现在一心就想多挣钱,让妈妈彻底康复,和我一起过上好日子!”闫晓旭说,她现在每天都感到十分幸福,妈妈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闫晓旭和妈妈没有忘记,这样的幸福生活,是在许多的好心人帮助下得来的。今年2月,本报采访报道了闫晓旭和母亲的事情。她的母亲身患乳腺癌却没有钱治疗,相依为命的母女俩几乎失去了希望。母校的老师、同学以及社会上众多爱心人士,在得知情况后连续发起捐款,为闫晓旭先后捐出近10万元,为闫晓旭妈妈的治疗赢得了时间。具体报道内容请查阅本报3月1日《10天筹集万余元,妈妈有救了!》一文。“妈妈告诉我说,以后有机会了,一定要好好报答这些好心人,回报社会,用我们的力量也去帮助别人。”闫晓旭说。她前几天听母校的同学说,一个学妹也碰上了和她类似的困难,所以她毅然伸出了援手。  

马晓菊:妈妈昏迷不醒我快绝望了

记者也和马晓菊取得了联系,她是就读于太原理工大学的女孩,今年20岁,母亲付雪梅是大同市古城村的一名普通农妇。5年前一次误诊,本是脑垂体瘤被当成了白内障诊治,错失了治疗黄金时期。今年暑假回家,马晓菊发现母亲的病越来越严重,经常头痛得一晚上睡不着觉。 

10月份,向亲戚朋友借了近10万元后,付雪梅在北京市一家医院做了手术,但术后情况不稳定,一直在重症病房。马晓菊的爸爸为了照顾母亲,该治疗时陪护,逮个空儿就在医院附近的小区里找地方摆小摊维持生计。 

一再借钱治疗,找亲友们都借了个遍,20多万元的外债把一家人压得喘不过气来。可是医生说病人必须坚持在重症病房治疗,后续最少需要10万余元。 

懂事的马晓菊从上大学开始,就自食其力不向家里要钱,平时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有时候一天要打两份工,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可这点钱只能维持妈妈在病房住院几个小时,每天晚上11点多才能回学校宿舍,马晓菊总是看着孤冷的路灯失声痛哭。才20岁的姑娘,实在有点承受不住了。

  爱心在传递 温暖在延续  

“我的同学最近帮我在网上进行公益筹款,很感谢好心人的帮助,不管妈妈的病以后治疗结果如何,我都万分感激!”马晓菊说,她得知学姐闫晓旭也捐出了100元钱,尤其感动。  

类似的经历,同样的感受,让这两个素未谋面的姑娘有了交集,爱的暖流也在她们的心中流淌着。 

闫晓旭说,她是受到同学王品和公益社“朵拉”姐姐的影响。 

王品是闫晓旭和马晓菊的母校学长,对两个人各自的家庭情况都很清楚,马晓菊的网络求助信息,就是他发布出来的。 

公益群里的志愿者们得知闫晓旭捐款的事情后,都特别感动,也很希望这样爱心传递的温暖一直延续下去。“我们帮助别人,也许只是自己的一点心意,对于受助者来说,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省城公益志愿者“朵拉”说,闫晓旭和马晓菊这两个姑娘的家庭,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困苦不堪的,但是只要心向太阳,阳光总会温暖她们。 

在公益的路上,助人与受助没有绝对的界限,也许自己的一个小小的帮助,以后会有大大的回报。

记者 张婉

责编: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