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省级媒体省级媒体

都市新观察 千亿级信息产业基地 太原起航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1/11 11:17:00

制图刘铁军

10月20日,我国计算机领域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学术会议——2016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并开幕,人们关注信息产业大发展的目光瞬时集中到了太原。  

今后五年,太原市将打造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基础,系统集成软件和信息服务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业态为支撑的千亿级信息产业基地。
  

1 信息产业成支柱——
  新创立的小微企业电子信息企业占比最大,发展势头强劲
 

长期以来,太原市的产业结构偏重,煤焦、冶金、电力一直是支柱产业。近年来,太原市积极调整结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势态很好,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目前,从事信息技术产业的企业有100多家,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份额连年增长,已成为太原市新的支柱产业。2015年,太原市成为全国15个双创示范城市之一,新创立的小微企业中,电子信息企业占比最大,且发展势头强劲。  

太原市科技局局长谢承泮用“三个优势”概括出太原市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一是有发展需求优势,太原正在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无论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信息化改造,还是新兴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二是有价格优势,比如说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太原煤电资源丰富,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三是有人才优势,太原从事信息技术方面的科研院所比较集中,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力量雄厚,培养出大量专业人才。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太原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规模以上企业30余户,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7%。骨干企业主要有富士康、鸿富晋、罗克佳华、太工天成、风华信息、泰森科技、科达自控等,主要产品涉及通讯传输设备、电子片式元件生产关键设备、电子元件组件、自动控制装置、信息安全产品等。2015年,太原市“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行业增加值为185.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增速大大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已成为太原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 创新团队唱主角——
  汇集“千人计划”“百人计划”人才,多种产品居领先水平  
 

为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太原市引进一大批行业领军人物及高端人才,带领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形成以科技创新平台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人才团队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 

由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邓中翰为技术带头人的“星光中国芯工程”研发团队,其技术填补了全国的空白,产品覆盖16个国家和地区,使得我国在PC图像输入、移动多媒体两大重点应用领域取得了全球领先的地位;由国家“千人计划”、山西省首批“百人计划”中北大学陈旭远教授和山西傲维光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高文宏博士合作研发的我省重大科技专项“激光消干模块工程化技术研究”项目,在激光散斑消除、大功率激光光源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实现了突破,目前共取得7项国际、国内专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由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权威专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刘惠春院士带领的红外探测芯片研究团队,由中组部“千人计划”引进的李玮、吴晓闯、陶波博士等国家特聘专家作为技术带头人的物联网应用研发团队,由贾华忠高级工程师作为技术负责人的SVAC矿山类的防爆监控系统研究团队等,钻研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不时传来成功的喜讯。   

目前,以山西科泰微技术有限公司为主体打造的产品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在全国开创了“云+端”技术模式的罗克佳华工业有限公司,成为国家煤炭物联网、国家环保物联网、节能监测等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的编制单位;山西奥克斯电子系统工程中心建立的以远程追溯和安全预警为核心的“远程监控系统”,产品市场占有率80%,产值1500万元。   

此外,电磁防护工程项目、SVAC标准的安防监控类系列产品、160mm大直径光纤面板和120mm的光锥产品、iLEP系列激光投影机等,技术水平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3 瞄准短板寻突破——
  在产业链组织管理、资金投入等方面综合施策  

在2016中国计算机大会期间,山西大学科技园太原世纪朗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张为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自信满满地说:“目前,我省的计算机专业发展已经非常先进,各种相关专业的专利技术也不胜枚举。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不仅是国内的其他一些省份不知道我们的很多产品、技术,甚至连我省的企业和客户都不知道很多智能技术我们自己也可以做。这次大会是自我展现的大好时机,一定要让省内外更多的人了解山西的计算机技术发展,知道山西的相关产品。”

优势突出,短板也很明显。记者从《太原市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报告》中了解到,首先,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集聚度低,配套能力不足;其次,缺乏高技术人才,电子、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信息服务等专业更需要大量的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第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第三,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产业链短,缺乏带动性强、规模效应突出、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部分电子信息企业产品单一,并且对煤炭行业的依赖度较大。  

此外,在城市综合管理、能源、环保、城市安全、医疗、物流、交通、装备制造等领域与“互联网+”的融合度还不够,亟须大力推进。   

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业内人士积极建言献策:在产业链组织管理方面,成立电子信息产业领导小组,加强对产业的组织领导;设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制订产业发展战略,完善产业分工、为产业协调发展出谋献策;成立电子与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行业协作,推动产学研合作。  

在资金投入方面,设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各类资金投资发展光电子和信息产业;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电子信息产业;探索建立专门面向电子信息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机构;龙头企业牵头成立担保公司,对电子信息领域小微企业予以支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推进产业集群重点企业的培育、辅导、推荐等上市工作。

记者范珉菲

责编: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