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太原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20)》正式出炉,进入公示
阅读提示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去年,我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开始试点建设;今年,全国又有14个城市进入试点范围。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已经全面展开。
1 关键词:建设指标
——结合实际选取海绵城市的六大类22项
《太原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20)》(以下简称《规划》)的范围包括太原市的六城区,清徐县,阳曲县的侯村乡、黄寨镇、东黄水镇、大盂镇、高村乡,引黄工程输水管线两侧20米和汾河一二库周围500米范围,面积为2712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范围北至上兰和绕城高速公路北段,西至西山边山地区,东至东山边山地区,南至姚村,面积695平方公里。
根据《规划》,太原市将构建城市大海绵体系,规划并保护山体林地等生态保育区及水生态敏感区。规划的重点为水环境、水安全两大能力方面的提升,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和水生态修复。
结合实际问题和需求,《规划》综合选取了海绵城市的六大类22项建设指标,具体为:生态岸线恢复80%;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缓解;内涝防治标准为中心城区50年一遇,清徐县和阳曲县20年至30年一遇;城市防洪标准为中心城区100年一遇,清徐县和阳曲县50年一遇;雨水资源利用率5%;污水再生利用率25%;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城市污水处理率100%等。
2 关键词:总体格局
——山、水、林、田、湖与城市建设空间有机组合
根据《规划》,太原市海绵城市的总体格局是城市的山、水、林、田、湖与城市建设空间有机组合。规划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将形成“三山环绕,一水中分,东西水系保护古都,四廊两楔分隔,九块六斑镶嵌,田绿相簇拥龙城”的格局。
三山环绕——太原北部棋子山、石岭山、系舟山和东山、西山,从北、东、西三个方向拱卫中心城区所在的太原盆地,提供了天然的生态屏障及丰沛的降水。管控措施为严格控制北、东、西三个方向的城市建设规模,继续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开展东山湿陷性黄土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实施西山矿区的生态修复。
一水中分——汾河在海绵城市空间格局中对水资源平衡、生态保护、水土流失控制、城市防洪、景观生态等主要功能具有决定性作用。管控措施为加强汾河的水源地保护;在汾河干流以及两侧低洼区,恢复和建设一批能调蓄径流的“珍珠串”“葡萄串”等蓄水工程,恢复水域湿地,重建流域水系。
东西水系保护古都——以汾河为界限,将11条边山支沟分为东山水系和西山水系。管控措施为严格控制上述流域内地下水的开采,依法关停泉域保护区和河源保护区内的煤矿,加强晋泉、兰泉泉域和地下水系的保护等。
四廊两楔分隔——中心城区与清徐县之间有大面积的耕地,构成了两条生态隔离轴,控制城市的蔓延发展。管控措施为沿北涧河和北排洪渠,构建沿河绿带,串联两侧的森林公园和城市绿地,形成贯穿城区、串联东西山的生态廊道;沿绕城高速的南环,构建沿路防护绿带,形成沟通西山万亩生态园与东山绿地的生态廊道等。
九块六斑镶嵌——九大生态区域分别是葡峰山庄森林公园、天龙山自然保护区、天龙山森林公园等。管控措施为,在主要的生态轴上提取较大规模的绿地、公园和湿地,构成小生态环境,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构建完善的绿地系统网络。
田绿相簇拥龙城——太原市大型的生态绿地主要分布在太原盆地周边和中心城区以及阳曲县、清徐县之间。管控措施为建设小型城市绿地,发挥其径流控制、环境改善、水源涵养等作用。
3 关键词:水安全保障
——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50年一遇的暴雨
根据《规划》,太原市将在现有水资源分布的基础上,控制用水总量和限制地下水开采,提高再生水在市政、环卫等方面的用水比例,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环境用水等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水安全保障规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严格执行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相关要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要达到100%;执行地下水压采计划,逐步关停中心城区自备井,实现地下水源的良性循环。
增大防洪能力——采取“拦、排、截、植”措施,加固河流上游调蓄拦洪工程,削减下游洪峰流量;疏挖河道、修筑堤防,增大河道排洪能力,重点对北涧河、北沙河、南沙河、玉门河等市区内的河道,按防洪标准拓宽,清淤,加高加宽防洪堤;重点对枣沟、马庄、南沙河、南坪头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新建、整修1号、4号、谷旦、新店、黑驼等缓洪池,行使调蓄、泄洪能力,减轻洪水对下游的威胁;加强水库、缓洪池、河道等用地的生态保护,城乡建设不得侵占。
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50年一遇的暴雨——暴雨时,城市主干道能正常通车,行车道积水不超过15厘米,其余道路的积水不超过25厘米,积水消退时间不大于1小时;学校、医院、防洪指挥部等敏感区域以及重要出入口能正常通车,其余居民小区的积水水位低于建筑物出入口,不对群众生命财产产生威胁;采取措施保障地铁、大型下沉式广场、地下停车场、地下人行通道等地下空间出入口高于外围防涝标准内积涝水位。
记者 丁园
责编: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