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腊月廿九,空气中飘散着浓浓的年味。太原理工大学的校园里没有了昔日的喧哗,学生们早已放假回家,光秃秃的树枝在寒冬中伫立着,给人一种萧瑟和孤寂感。留在学校不回家的学生们包饺子、收红包、聚餐……他们并不孤独。
上午10点,逸夫楼六楼会议室,还未进门,就听见大厅里传来一阵嘻嘻哈哈的笑声,100多位留校学生代表正在楼里座谈。这些学生都是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回家过年的,他们中不乏一些“洋面孔”。大家围坐在一起,畅谈心声,交流经验,与大楼外的静谧形成鲜明的对比。
赵福敏是其中的一员,她个子不高,圆圆脸,穿着白色毛衣,在人群中显得特别地抢眼。为了备战开学后的一个互联网大赛,她要利用假期,和小伙伴们一起进行理论和技术层面的再补充。和记者做了简单的沟通之后,赵福敏便又融入到人群中。和她一起参加比赛的同学们来自天南海北,家乡最远的在祖国的最南端——海南。
赵福敏今年大二,来自山城重庆。这是她第一次远离家乡和父母,在异地过年。没有飘香的麻辣火锅,没有令人垂涎的腊肉,前几天,父亲在工作时,还不小心切住了手,这让赵福敏更想家,更挂念父母。
座谈会开到一半,赵福敏拨通了家里的电话:“爸,妈,你们还好吗?我在这里挺好的,住的4人间,有洗衣机,有独立卫生间,还能洗澡,你们不用担心我。爸爸的手怎么样了?”说着说着,眼里便噙满了泪花。
赵福敏和妈妈聊完在学校的生活,太原理工大学校长黄庆学接过了电话,和她的父母聊了起来,他说:“孩子在学校过年你们放心,在学校过年一定会过出浓浓的年味……”
听到父母的声音,校长的恳切之语,赵福敏脸上的阴郁转成了阳光。“家里兄弟姐妹3个,爸爸前段时间工作时手指被切割机割伤了大拇指,心里最惦记的就是爸爸的伤恢复得如何。这是我第一年没有回家过年,听了我的介绍,爸妈比较放心。爸爸妈妈,我在这里过年挺好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赵福敏说着陷入了沉思。
座谈会进行了一个多小时,之后,一群人来到学校食堂包饺子。包饺子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即使身在外乡,也无法阻挡饺子飘香溢出的年味。擀皮、放馅,各种形状的饺子伴随着笑声出锅了。
就着刚出锅的饺子,同学们彼此送上新春的祝福。时间已至中午12点半,记者走出食堂,此时,阳光正好!就如屋内的温情一样,给人暖暖的感觉。
据学校学生处处长郝根彦介绍,今年全校有300多位学子留校过年,新疆、海南等地学生都有,不回家过年的原因不同。每人200元的红包、亲情电话免费、安排专门的自习室……十多年了,学校会想尽办法让学生的春节过得温暖、有年味。
记者 王冠兴
责编: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