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翠苏和丈夫、小女儿开心过年
1月29日,农历大年初二,太原迎泽区桥东街道新生里小区,一间约40平方米的出租房里,49岁的冯翠苏和爱人白雷平在厨房忙活起来,炖砂锅、炒芥菜、包饺子,小女儿挤在厨房里,说着笑着,手也没闲着,切橙子、剥桂圆,送到爸妈的唇边。我一进门,看见这样的场景,心里也跟着暖起来。冯翠苏是长治市平顺县上五井村人,我们彼此认识已有五年。在我印象中,这还是冯翠苏在太原过的第一个团圆年。
冯翠苏租住的房子不大,水泥地板,里外间摆着两张床,做饭用的是电磁炉。她说,别看房子老旧,也没有通天然气,可家里暖和,出门在外打工的人,能租得起一套楼房,她也知足了。不过,冯翠苏平时并不在家里住,她的职业是保姆,需要吃住在雇主家。
说起自己的工作,她停下手里的活儿,说自己运气好,遇到的都是好人。
5年前,她到太原找到了第一份工作,是照看一对八旬老夫妻.老人虽然不和儿女一起居住,可天天都会来看父母,往家买菜、买水果。老人吃饭有规律,爱吃蔬菜、爱吃鱼、野菜团子,饭菜必须软烂一些,不喜欢剩饭。一日三餐做可口了,把家收拾干净了,老人的衣服洗涮及时,她的工作才算做好了。
照顾了这对老人一年,她“跳槽”了。冯翠苏的母亲也在太原帮亲戚看孩子,同院有一对70后夫妻急用保姆,她想挨着母亲近一些。冯翠苏的爱人白雷平凑过来说,因为这件事,冯翠苏难受了好几天,她不舍得老两口。
白雷平说,以前他能搬动二百斤面,在村里的加工作坊里做营生,还种了四亩地,养活妻子和两个女儿,一年收入管够不成问题。直到十年前突发脑梗,后来又心梗,丧失了劳动能力,家庭因病返贫,成了村里的救助对象。妻子不得不挑起养家的责任。从农村家庭妇女到家庭顶梁柱,冯翠苏上山栽过树、挖过壕、搬过砖,到饭店洗过碗,切过菜,受了不少苦。
看着爱人,冯翠苏笑着说:“以前我靠他,现在他靠我,我可不能不管他!”冯翠苏做饭好吃,村里是有名的。之后在饭店打工,跟着厨师又学到了手艺,也为在城市当保姆打好了基础。她说,在饭店打工,大厨做饭,她常在一旁看,水煎包、炖肉、做鱼,照猫画虎学了不少。虽然离家近,可是县城的收入还是不高,她就“追”着母亲,以及在太原饭店当服务员的大女儿,到了太原。至于丈夫和小女儿,则留在了平顺。3年前,大女儿成家嫁到了襄垣。后来小女儿又“追”着她到了太原,在一家美容院做学徒。去年,大女儿一家又到了天津打工。冯翠苏觉得一家人天南海北的,和爱人一商量,干脆把“家”搬到太原。丈夫来了,一家人在太原租了房子,丈夫不能干重活,就负责给小女儿做饭、送饭。
说完,她话锋一转说,70后雇主夫妻对她很好,她也不“挪窝”了,看孩子、收拾家、做饭,一干就是四年。最让她自豪的是,主家招待客人时,点名要吃她做的水煎包、肉焖面。
说着,她从简易衣柜里拿出了一件羽绒大衣,问我:“好看吗?”我说:“好看!”她说:“我也觉着好看!这是主家给我买的新衣服!”为了给她买过年衣服,主家没少花心思,不仅买了这一件,还同时买了另一件紫色大衣。因为在太原过年,她在主家忙到了除夕下午,年货也没有顾上采购,临走前才知道,主家已经给她备好了年货,烤鸭、带鱼、牛肉、肉丸子、烧肉……还有白酒、纯牛奶。
大年三十,她最开心的是,大女儿一家三口从天津赶了回来,小女儿也在家,一家人和和美美在一起。和其他人一样,做年夜饭、看春晚,一家六口人,有说有笑在一起守岁。大女儿告诉她,自己在天津也找到了工作,在一家做特码鞋的外企工作。大女婿则进了一家轮胎厂,厂子里还有幼儿园,孩子全托也放心。“我也快学成了!”冯翠苏的小女儿,19岁的白云飞告诉我说,她学美容也感觉不错,店里的老顾客都夸她的手艺好。她还有一个小梦想,就是今后学成了,自己也开一家美容院。
冯翠苏说,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丈夫。丈夫刚来太原时,右手发麻,偏头疼,可是为了让她在主家放心工作,瞒着她,自己偷偷在家输液。直到半个多月后病情好转,才告诉了她实情。丈夫花钱也省着,为了买便宜五毛钱的菜,坐公交车到批发市场。久病成医,输液省床位费,在家自己扎针。她告诉我说:现在挣钱不仅养家,也为能陪伴着小女儿学手艺。
和她同村的出门当保姆的不多,加上她也就两个人。但在她看来,这份工作真好,很受尊重,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还能改善一家人的生活。“我很感谢这份工作,也感谢遇到的每一位善良的人。”她相信,一家人在一起,日子会越过越好。
记者 马继玲
责编: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