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哀、宣誓、献花、放飞和平鸽……4月1日是太原市第六个“遗体捐献纪念日”。2010年,本报发起倡议为遗体捐献者建立纪念碑,到如今已有八个年头了。1日上午,太原市红十字会、太原市民政局、山西晚报、太原市仙居园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以“生命在奉献中延续”为主题的纪念活动在太原市天龙山仙居园举行,遗体捐献者亲属、志愿者、医学生等300余人聚集于此,共同缅怀、纪念遗体捐献者。
“愿逝者的生命以更美的方式绽放,愿逝者的每一位亲友都被这世界温柔以待。愿去往天国的路上没有苦痛没有悲伤,愿天梯尽头的门窗不会有荒凉,一切幸福明朗……”当日10时30分,来自山西医科大学的医学生们发自肺腑的朗诵让在场的每一位市民都非常感动,大家手拿菊花低头站立在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前,向那些默默奉献的遗体捐献者们致敬。
从2000年开始,太原市红十字会应逝者及其家属的要求,开展了遗体捐献工作。目前,太原市是全省唯一开展此项工作的城市。17年来,这项工作为省城医学事业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年来,随着捐献者的不断增加,为满足捐献者家属缅怀追思的需要,在太原市红十字会的宣传倡导下,在本报及太原市民政局的呼吁协调下,太原市仙居园发展有限公司爱心捐赠,于2010年在仙居园建成了太原市遗体志愿捐献者纪念园,并举行了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奠基仪式。2011年4月,太原市遗体志愿捐献者纪念碑落成,在纪念园举行了纪念活动,并确定从2012年开始,将每年的4月1日定为太原市遗体捐献纪念日。今年,是本报作为主办方之一,参与组织遗体捐献纪念活动的第六年。
“生命,因短暂和仅有一次而显得更宝贵。然而,遗体捐献者却战胜了原本的短暂,使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获得了永恒。他们以自愿捐献遗体的高尚行为,为人类攀登医学高峰提供了基石,这是使生命得以延续、大爱长留人间的伟大举措,是使亲人感动、社会铭记的高尚行为。他们虽然拉下了人生的帷幕,却开启了他人人生的希望。”纪念活动现场,太原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太原市共登记遗体(角膜)捐献志愿者699人,实现遗体(角膜)捐献120例,其中实现角膜捐献80人。2016年,登记遗体(角膜)捐献志愿者67人,实现遗体(角膜)捐献16例,其中实现角膜捐献15人。
当日11时左右,几十只和平鸽在纪念碑前飞上天空,纪念活动接近尾声。太原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这寓意“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关心遗体捐献事业,并加入志愿者行列,造福人类,造福社会。
○大事记
2010年3月28日,本报刊登报道“清明将至遗体捐献者亲人无处寄哀思”,呼吁为遗体捐献者建立哀悼墙或纪念碑。
2010年3月30日,太原市仙居园发展有限公司与本报联系,表示愿意为遗体捐献者家属提供祭奠场地,并为逝者免费建立纪念碑和纪念园。
2010年4月1日,由太原市红十字会、太原市民政局、山西晚报、太原市仙居园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太原市遗体志愿捐献者纪念碑奠基仪式。
2011年4月11日,太原市遗体志愿捐献者纪念园和纪念碑落成,太原市红十字会、太原市民政局、山西晚报、太原市仙居园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举办落成仪式。
2012年4月1日,太原市政府确立每年4月1日为遗体捐献者纪念日,太原市红十字会、太原市民政局、山西晚报、太原市仙居园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举办首个遗体志愿捐献者纪念日活动。
2013年4月1日,太原市红十字会、太原市民政局、山西晚报、太原市仙居园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太原市第二个遗体志愿捐献者纪念日活动,并建立“家庭碑”,使同一家庭的志愿者名字能刻在一起。
○特写
遗体捐献者家属牛学军:我觉得爸爸是英雄
纪念活动现场,45岁的人民警察牛学军提及父亲牛宝德,一次次哽咽。老人生前是一名科技工作者,2012年就有捐献遗体的想法,但由于独生子牛学军一直不同意,所以这事儿就搁置着,直到2015年1月份,80岁的老父亲生病住院,还因为没有成功申请遗体捐献和儿子生气,牛学军实在拗不过父亲,才在父亲去世前三天,和太原市红十字会取得联系,并办理了登记手续。
“当时,他的身体已经很虚弱,可他还是颤颤巍巍地坚持自己签了协议,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牛学军说,开始之所以不同意父亲捐献,主要还是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觉得人都走了,作为子女,最后连父亲的尸骨都不知道去了哪儿,都不知道去哪里祭奠,确实有些接受不了。
“2015年4月1日,父亲走后,第一次参加了红十字会组织的遗体捐献纪念活动,现场有那么多人,和我一起缅怀那些故去的人,其中也包括我的父亲,我忽然觉得我爸爸像英雄一样。仔细想想,每个普通的家庭,每逢清明节的时候,只有自己几个亲人祭奠,没有那么多人,可以说是坟前冷落。现在能得到这么多人的瞻仰,我觉得也是一种荣耀。”牛学军说,父亲过世后,在捐献遗体的同时,他的角膜也实现了捐献,而且被移植到了一个20岁小伙子的身上,“你离开这个人世了,还能通过另一种方式在别人的身上,使生命得到延续,我觉得非常有意义。”牛学军说,连续三年了,每年他都会和家人一起来这里祭奠父亲,也一次次被这些遗体捐献者们的精神所感动,也更加理解了父亲的决定。如今,他和爱人也有了捐献遗体的想法。
遗体捐献协调员田兆渠:呼吁出台相关法规
“我老伴是第5例实现捐献的,过世已经14年了,可我这还是第一次参加咱们的纪念活动,住得实在太远,每年都想来可实在不方便。我年纪也大了,子女都不在身边,你们就不能给我们安排辆车接送一下吗?”纪念活动刚开始,78岁的张惠存就和太原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询问起来。
田兆渠是原太原市红十字会副秘书长,2015年8月本已退休,可因为遗体捐献工作没人接手,就又被返聘回来,继续从事遗体捐献协调员的工作。张惠存的询问让田兆渠皱起了眉头。“目前,针对遗体捐献,国家没有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地方上也没有相应的条例,国家并未明确规定遗体捐献工作由哪里来负责,太原市红十字会只是依照其他城市的先例,主动承担了这项工作。拉运遗体、慰问看望临终的捐献者以及其他办公经费已经让太原市红十字会不堪重负,哪里还有富余的经费给大家提供这些公益服务?”田兆渠说,目前,无偿献血有《献血法》和地方法规支持,而遗体捐献从国家到地方都存在法律空白。捐献者与红十字会虽签有协议,但捐献者去世后,有的直系亲属却反悔了,因无相应法律规定,此类问题处理起来非常棘手。此外,捐献的遗体是否有人格权,家属对捐献者遗体的去向、具体用途及使用情况等是否有知情权等,都涉及到法律关系,无法可依给相关工作带来许多不便。如今,随着宣传的扩大、人们的认识也在逐渐提高,申请捐献遗体的人群也在增加。但是,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遗体捐献没有专项经费,愿意主动承担这项工作的人也少之又少,很多后续的服务无法正常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对此,田兆渠呼吁,遗体捐献对科学普及、医学进步、殡葬改革、移风易俗和文明建设都有深远意义。希望尽快出台相关法规,使这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缓解遗体器官来源稀缺的矛盾,并填补在遗体捐献方面的立法空白,使人类互相“传递生命”的善举得以合法有序进行。
○遗体捐献释疑
问:我想申请百年以后捐献遗体,有什么要求吗?
答:首先遗体捐献是自愿行为。其次,遗体捐献要无条件地将遗体捐给红十字会,并由红十字会将遗体转赠给医疗机构。最后,捐献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比如捐献者应该没有传染病,捐献者死亡不应存在法律纠纷等。
问:遗体捐献是自愿行为,为什么办理捐献手续必须要所有直系亲属签字同意?
答:作为捐献者的直系亲属,对捐献应该有知情权;捐献者去世后,捐献过程是由直系亲属,主要是子女执行。为了更好地实现捐献者的心愿,避免因为捐献者亲属不同意而造成纠纷,所以办理捐献手续必须要所有的直系亲属签字同意。
问:捐献者的遗体有什么用途?
答:遗体主要用于器官移植和医学科研研究。
问:遗体捐献者身后事怎么办?
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捐献者病危时,家属最好要通知太原市红十字会。红十字会将协调民政、医疗机构和运输车辆做好相关准备。捐献者去世后,家属要第一时间通知红十字会,并约定一个捐献的时间。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将为捐献者举行一个简单的追悼会,介绍遗体捐献的情况和意义,对逝者和亲属表示感谢。同时,红十字会将出具办理相关手续,捐献者的名字将刻在太原市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每年4月1日,太原市遗体捐献纪念日将举行公祭活动,悼念逝者。
问:遗体捐献者的亲属生活困难是否能得到物质上的资助?
答:遗体捐献是一项无条件的、高尚的行为。生活困难的群众可以向红十字会申请救助,但与是否是遗体捐献者亲属无关。
问:老人行动不便,红十字会能上门为老人填写《遗体捐献登记表》吗?
答:《遗体捐献登记表》可从县级以上红十字会领取,也可以在太原市红十字会网站下载,不会上网的老人也可以告诉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地址,由工作人员将登记表邮寄给老人。为避免劝捐的嫌疑,红十字会暂不主动上门为市民登记捐献。
○捐献流程
居民提出书面申请→从县级以上红十字会领取 《太原市公民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或登录太原市红十字会网站下载→拟捐献人填写并需所有直系亲属签名→表格填写完成后,到红十字会签字盖章→百年后执行人通知红十字会→红十字会见证遗体捐献全过程,出具相关手续→逝者英名镌刻在太原市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每年4月1日太原市遗体捐献纪念日举行公祭活动。
记者 薛琳 通讯员 张柳
责编: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