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城太原,人杰地灵,两千多年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
狄仁杰、王翰、王之涣、王昌龄、白居易、米芾、罗贯中、傅山……他们像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给当时的社会以积极的影响,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今天,我们以时间为序,再一次将这些文化名人请出,了解其主要作品,品读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厚重文化。
唐代
狄仁杰
狄仁杰(607—700年),唐代大臣,字怀英。其为人正直,疾恶如仇,以孝、忠、廉为大义。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有匡正。他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不要以为这位名宰相只会断案治国,他的文采也是不一般的。《全唐诗》中收录其诗1首,名为《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全唐文》中收录其文9篇,分别是 《奏从越王举兵诖误免死表》《请拔安东表》《请罢百姓西戍疏勒等四镇疏》《请曲赦河北诸州疏》《谏造大像疏》《谏杀误斫昭陵柏者疏》《乞免民租疏》《檄告西楚霸王文》《吁神文》。狄仁杰还著有文集十卷,《家范》一卷。
王翰
王翰(生卒年不详),字子羽,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他少时就聪颖过人,才智超群,举止豪放,不拘小节。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中进士。张嘉贞任并州刺史时,十分赞赏王翰的才能。王翰性格豪爽,无拘无束,常与文人志士结交,杜甫诗中以“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之句赞叹王翰。
他的诗题材大多为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饮宴等,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王翰原有诗集十卷,可惜很多已散失。《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14首,有《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古蛾眉怨》《赠唐祖二子》《飞燕篇》《子夜春歌》《奉和圣制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春日归思》《观蛮童为伎之作》等。传世之作中最负盛名的是他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年),唐代诗人,字季陵。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人谤毁,去官归乡里。家居15年,又为文安郡文安县尉,在任所去世。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常与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七绝《凉州词》和五绝《登鹳雀楼》是代表盛唐诗风并为古今传诵的名作。他与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都有唱和。高适曾在《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一诗中称其“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对他极表钦佩。王之涣的诗今仅存6首,《全唐诗》有收录。
王昌龄
王昌龄(698—约756年),唐代诗人,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为 “七绝圣手”。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闲适诗和讽喻诗是他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如《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行简
白行简(775—826年),字知退,白居易的弟弟,唐代文学家。著有文集10卷,文辞简易,有其兄风格。白行简以传奇著称,代表作《李娃传》(又名《汧国夫人传》),写荥阳大族郑生热恋长安娼女李娃,屡经波折终获美好结局。《李娃传》是中国唐宋传奇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直到今天,李娃的形象仍活在戏剧舞台上。白行简还撰有《三梦记》,文辞简质,而情节颇为离奇。白行简所作《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堪称古今第一大奇文,荷兰大使馆参赞高罗佩对全文的评语为:“这篇文章文风优美,提供了许多关于唐代生活习惯的材料。”
唐彦谦
唐彦谦(?—893年),字茂业,号鹿门先生。一说唐咸通末年上京考试,结果十余年不中,一说咸通二年(861年)中进士。唐彦谦博学多艺,文词壮丽,书、画、音乐、博饮之技,无不出于辈流。他的诗作中接近温庭筠、李商隐的主要是一部分近体诗,而其古诗如《感物二首》《和陶渊明贫士诗七首》《早行遇雪》《舟中望紫岩》等,抒情写景,峻切明畅,有魏晋遗风。就是那些师法温、李的近体律绝,如《七夕》《八月十六日夜月》《无题十首》《垂柳》,也比较清浅流转,不同于温诗的繁缛和李诗的深曲。
唐彦谦的诗多为羁旅、赠别、怀古之作,亦有少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如《采桑女》《宿田家》。有《鹿门集》三卷传世。《全唐诗》收诗二卷又十一首,《全唐诗续拾》补诗一首,由吏部侍郎薛庭珪作序。清代沈宗畸辑《晨风阁丛书》《唐诗百名家全集》中也曾收录,题作《鹿门诗集》。
北宋
米芾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北宋书画家。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举止颠狂,又称米颠。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对古代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学书在传统上下了很大功夫。其作品有《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墨迹绢本,行书。《虹县诗卷》是米芾撰、书的两首七言诗的大字行书法帖。米芾今所留存于世的作品大多为小字,大字作品仅有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多景楼诗》、东京国立艺术馆的《虹县诗》、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研山铭》。
郭若虚
郭若虚(生卒年不详),为北宋著名的书画鉴赏家和画史评论家。郭若虚世居太原,出身于北宋初期的豪门望族。尽管有着高贵的门第,但郭若虚的仕途并不顺利。当然,对于一位画家来说,他真正价值的体现不在于官场,而在于他的艺术成就。虽然是将门之后,但郭若虚的祖父和父亲都喜好鉴赏收藏书画,这使得他自幼就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和艺术的薰陶,完成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图画见闻志》。这部引述画史、画论多达三十余部的著作以六卷的篇幅,通过史论、画传、画事三大部分,按照社会地位的高低,记载了唐、五代、宋、辽的284位画家的生平事迹。《图画见闻志》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堪与《历代名画记》媲美的光辉巨著,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影响深远。
元代
乔吉
乔吉(约1280—1345年),也称乔吉甫,字梦符。元代著名剧作家、戏曲理论家。《录鬼簿》中说他美容仪,能辞章,以威严自饬,人敬畏之,大略可见他的为人。乔吉的散曲以婉丽见长,精于音律,好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他的杂剧作品,见于《元曲选》《古名家杂剧》《柳枝集》等集中。剧作存目11个,有《杜牧之诗酒扬州梦》《李太白匹配金钱记》《玉箫女两世姻缘》三种传世。乔吉现存杂剧作品都是写爱情、婚姻故事的。
乔吉的散曲作品据《全元散曲》所辑,有小令200余首、套曲11首。散曲集今有抄本《文湖州集词》1卷,李开先辑《乔梦符小令》1卷,及任讷《散曲丛刊》本《梦符散曲》。此外,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中著录有《惺惺老人乐府》1卷,惜已佚。
明代
罗贯中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他章回小说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且已经分卷分目,目录文字也很讲究。今见最早的嘉靖壬午(1522年)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每回标题都是单句七字。他与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每回的标题已是双句,大致对偶。主要作品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
王琼
王琼(1459—1532年),于明代成化二十年(1484年)登进士,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由六品工部主事直做到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官居二品大员。在正德十年到正德十五年间的五年中,因执掌兵部,有特殊功勋,连进“三孤”(少保、少傅、少师)、“三辅”(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师)。王琼一生做了三件被人称赞的大事: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朱宸濠叛乱,三是加强西北边防。因此,历史上把他和于谦、张居正称为明代三重臣。虽为重臣,但其仍有个人作品《西番事迹》《北边事迹》《晋溪奏议》《漕河图志》《掾曹名臣录》等留世。
清代
傅山
傅山(1607—1684年),清初学者。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傅山出生于官宦书香之家。崇祯十六年(1643年),傅山受聘于三立书院讲学。在学术思想上,傅山的学问文章,都反映了当时的进步思潮,尤其是前半生明朝末亡之时,他的思想带有强烈的进步倾向,不重视当时学者重理学的倾向。傅山一生著述颇丰,可惜所著宏论大都散失,只存书名和篇名,留存于世的仅有《霜红龛集》和《两汉人名韵》两部。在诗、文、书、画诸方面,傅山皆善学妙用,造诣颇深。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书出颜真卿,并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于直率毋安排”的经验。他的画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所画山水、梅、兰、竹等,均精妙,被归入逸品之列。
傅山在医学上也有着巨大的成就,他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科科均有很高的技术,而尤以妇科为最。其医著《傅氏女科》《青囊秘诀》,至今流传于世,造福于人。
阎若璩
阎若璩(1636—1704年),字百诗,号潜丘,清朝考据学家。幼时口吃性钝,后苦学多思,形容经史,自学成名。曾参修《大清一统志》。阎若璩20岁时读《古文尚书》,即疑其为伪作,遂潜研二十余年,成《古文尚书疏证》八卷,广征博引,列出128条证据,确证《古文尚书》为伪作,受学术界推崇。还著有《日知录补正》《孟子生卒年月考》《潜丘札记》等。
近代
刘大鹏
刘大鹏(1857—1942年),字友凤,号卧虎山人,别署梦醒子,又号潜园居士,中国近代地方史学者、地方文化学家。他能自甘淡泊,累月穷年,跋山涉水,遍搜广求,在古迹淹没、文献零散的情况下,仅凭个人奔波,于重重困难中而成洋洋巨著,其著述宏富,著有《晋祠志》《晋水志》等地方志;著有《醒梦庐文集》8卷、《卧虎山房诗集》35卷、《从心所欲妄咏》50卷、《琢玉闻吟》8卷等作品。刘大鹏编撰的《晋水志》13卷,详述了晋水之源,分水口岸,核实溉亩情况。刘大鹏一生为保护文物古迹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晚年贡献更为卓著,其所著《柳子峪志》记述了当时太原县追查和保护文物古迹的史实及相应措施。
刘大鹏的作品,尤其是二百多册的《退想斋日记》,是他长达半个世纪耳闻目睹的亲身阅历,五十多万字皆用毛笔手书正楷字,记述了近现代中国和晋祠发生的重大变迁,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链接
太原历史文化名人诗作
《春女行》
王翰(唐)
紫台穹跨连绿波,红轩铪匝垂纤罗;中有一人金作面,隔幌玲珑遥可见。忽闻黄鸟鸣且悲,镜边含笑著春衣;罗袖婵娟似无力,行拾落花比容色。落花一度无再春,人生作乐须及辰;君不见楚王台上红颜子,今日皆成狐兔尘。
《凉州词二首》
王之涣(唐)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出塞》
王昌龄(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葡萄》
唐彦谦(唐)
金谷风露凉,绿珠醉初醒;珠帐夜不收,月明堕清影。
责编: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