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娄烦县米峪镇村,贫困户康国勇正迎来脱贫的重要机遇——他的粉坊项目已被娄烦县扶贫办批准,厂房也基本就绪,制粉的机械正在选购中。“原本只想弄个小型加工机,自力更生,小打小闹,却没想到遇到了国家的好政策。”在这位贫困户的眼里,国家的扶持政策,或许可以改变一家人的命运——他的项目会得到扶贫资金的扶持,这可以让他不用背负大量债务,轻松上阵。
今年55岁的他,曾在太原城里打过工,之所以要回乡再次创业,一是要为家里的母亲养老送终,二是因为年纪大了,很多活干不动了。当然,对于粉坊项目,他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早有这个创业的打算——家里有祖传的手艺,而且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干过近十年。“娄烦县土豆种植面积那么大,可据调查,米峪镇方圆三十公里居然没有像样的粉坊,村里吃的都是离石粉。”可以看出,康国勇心中对制粉有很深的情结。与往年制粉不同的是,他感觉到自己要挑更重的担子——通过该项目带动村里三五户贫困家庭脱贫。
粉坊的资金和使用的程序,完全依照县扶贫办的要求来。“项目盈利后,会根据盈利情况逐步返还本金,解决村集体零收入的问题。”驻村“第一书记”、市城乡管委科教处副处长卢晋伶介绍,“土豆深加工项目,在娄烦县有成本优势,我们希望将其打造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而对于项目的未来前景,做过市场调研的康国勇也很乐观,他表示会汲取20多年前粉坊失败的教训。他介绍说,当时之所以放弃这个项目而去太原城里打工,更多是迫于生计压力——父亲去世早,而作为家里的老大,他需要照顾抚养4个弟弟和1个妹妹,当时他生怕在粉坊的经营上越陷越深。
云顶山脚下的米峪镇村,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包括土豆、玉米以及小杂粮等,但村里人均耕地只有一亩,共有贫困户163户、500余人。“村里像康国勇这样好点的项目难找,让贫困群众从产业项目中增加收入,实现精准扶贫,我们只能主动作为,量力而行。”卢晋伶说。今年,该村利用扶贫专项资金约5万元,补贴全村163户贫困户的马铃薯新品种种植400余亩,实现了每亩增产30%以上。“省农科院的土豆新品种,让村民们受了益。”村委会主任王亚峰说。
让村民们感受最深的,是村里基础设施的日渐完善。11月10日,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的村民活动中心已经铺设完毕,广场南侧便是修葺一新的便民活动中心,这里将成为村里的文化教育基地和文艺活动场所。去年,市城乡管委还发挥行业部门优势,完成了村里主要道路的改造,并安装更换路灯45盏,让村里的大街小巷夜间更亮堂了,真正修出了一条便民路、暖心路。
为帮助村民们转变思想观念,做到扶贫率先扶志、扶智,在市城乡管委、万柏林区教育局、娄烦中学等单位的帮助下,一个可容纳50人的培训室的建设也在谋划中。先培训后上岗,村里的青壮劳动力输出,有望得到市城乡管委等部门的支持。“我们将充分运用好政府的产业、教育、劳务包括兜底等扶贫政策,实现脱贫致富。”王亚峰表示。他说,贫困户的孩子如今只要考上大中专院校甚至是职业高中,都可获得上学期间每年2000元或一次性补助5000元的奖励,村民们由衷地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说着,他指了指康国勇:“他的女儿考上了中山大学,成了他全家的骄傲。”康国勇憨厚地笑了:“我在太化拉过盐,在焦炭厂给人卸过焦炭,在太钢打过临工,在街头给人砌过砖,打心眼里不想让子女再受这样的苦,所以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很是看重,村里人也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离开米峪镇时,市城乡管委总工武卫华提醒村里人:“记得给我们捎上一瓶水,我们让市自来水公司化验一下,看看村里的水质好不好。”
本报记者 任晓明
责编: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