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对接的是老百姓的“钱袋子”,更是政府对老百姓的承诺。在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带来了我省各地的精准扶贫经验和建议,为我市的脱贫攻坚提供借鉴。
劳务精准输出 供需有效对接
在民进界别联名提案“推广‘天镇保姆’经验,推进精准脱贫”中,大同市天镇县走出了一条精准脱贫的新路子。天镇县紧紧抓住北京节假期间“保姆荒”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全县农村富余女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将一批批通过专业技能培训的高质量保姆输送到北京,打造了“天镇保姆”的服务品牌,成功地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了经济优势。
为了提高外出务工保姆的综合素质,该县聘请专家为她们开展全方位的专业技能培训,并在北京设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主动做好劳务输出对接,构建了培训、用工、服务、保障“一站式”长效机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要想富,先种树。”米文精委员表示,在赴朔州市右玉县、平鲁区和山阴县专题调研时,发现大多数村民及村委干部对国家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表示欢迎。他说,村民们算了一笔账:国家种粮补贴每亩补贴50元至80元,实施退耕还林工程,5年能领取国家补贴1500元,相当于粮食直补20年的补贴。米文精说,在走访过程中,许多农民也表示了退耕还林直补5年后,没有地种了怎么办;上一轮退耕还林后,林地林木权属证没有发下来搞得心中没底等疑虑。还有不少农民对发展干果经济林、林下药材种植等经济开发项目感兴趣,但在品种和栽培技术及产品销售加工方面缺乏技术和资金。
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米文精建议:“要广泛宣传发动,深入田间地头、山庄窝铺,使退耕还林政策家喻户晓。要启动发改、财政、国土、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等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特别是县乡两级干部要积极参与,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组深入到每个村,入户调查摸底、建档立卡。同时加大技术培训和服务力度,把农民所需的技术和服务等送到他们手中。”
用好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这把“金钥匙”
樊惠杰委员认为:“从根本上破解贫困村问题,关键在于用好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这把强村富民的‘金钥匙’。”他表示,政府要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政策,在财税、用地、金融和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要整合现有资源,对拥有集体耕地、林场、山荒地等资源的村,通过土地流转、改造提升、集约化经济等方式获得收入;通过盘活资产,对闲置办公用房、校舍、农房等资产经过依法改造、资产重组等方式获得收入,并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对位于城镇周边或靠近产业园或农业产业集中的村,采取土地入股、联合开发、发展物业服务等方式获得收入;通过兴办乡村旅游,对具有民俗文化、山水风光、红色文化和历史人文资源优势的村,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农家乐获得收入;对无集体资产资源、自然条件恶劣的村,通过易地生态移民、建设村级光伏电站等方式获得收入。要重视农业科技的作用,依靠科技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建立全国联网的涉农信息平台,覆盖生产、仓储、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对主要农产品的种养规模、产销信息实时联网和分析,发布市场动态和风险预警。
记者 胡引平
责编: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