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读懂题目,考生需要从哪些方面考虑?昨日,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后,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五中教师牛丽娜,请她评析今年的高考作文。牛丽娜老师是太原五中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山西省语文“金钥匙”奖得主,“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写作指导特等奖教师,“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金牌指导教师。
她从四个维度解读了今年高考作文。
体式维度:今年高考作文延承了2015年、2016年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模式。写作任务有三: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使所选关键词形成有机关联。究其实质,清晰明了,即通过两三个关键词,呈现中国青年所了解的中国,以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在审题上不设置障碍、不为难考生,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的人文关怀与温情。
内容维度:十二个“中国关键词”,其中有象征中国的传统符号,如大熊猫、长城、京剧、中华美食等,也有时代气息极其浓烈的新标识。新标识有国政要情,如一带一路,也有民生民情。民生民情既包括时新,如美丽乡村、广场舞、共享单车、高铁、移动支付等;也有时弊,如空气污染,食品安全。关键词丰实而多样,亲近而熟悉,不论素材还是观点,所有考生均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喻。
思维维度:所选择的两三个关键词要形成有机关联。这些关键词,大政方针与生活细事兼具,传统与现代共融,承继与创新互渗,发展与疏漏并存。选取关键词于所有考生而言,不是难度,抓住关键词透辟分析于一些文学素养深厚的考生而言,也不是难度。难点在于寻找出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写出思辨性,进而统一于文章基调之中,既能文采斐然,又能大道宏阔,在感性描叙与理性思辨中纵横驰骋,进入文质彬彬的境界,绝非易事。高考语文能力和素养考查的最深指向,就是思维力,这道作文题就鲜明呈现了这样的考查目的。
情感维度:参加高考的十八岁的青年,应当抱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家国情怀。长城、京剧这些古代文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坐标和永恒支撑,而一带一路、共享单车、移动支付流露出的是踏上复兴之路大国的自信自强。高考作文走过四十年,在歌唱咏赞调的主旋律之外,在不断灌输心灵鸡汤之后,我们欣喜地看到以“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为代表的自明自省,直面现实阴霾,不是视而不见,不是置若罔闻,不是遮掩耳目。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济世之心,用世之情,吾力虽微,愿为国狂,每一位青年都应有这样的胸襟。
今年这道课标1卷作文题给人似曾相识之感,与2011年新课标卷的“中国崛起”,从形式到内容,何其相似。而2016年《考试大纲》的作文题型示例即是2011年的“中国崛起”。“文变染乎世情,兴废寄乎时序。”高考命题追求恒久价值、普世真理,但也并不回避时事热点。直面当下,更是指向未来。
牛丽娜老师认为,这道题的瑕疵在于任务要求,向外国人介绍中国。这应该是怎样的姿态?是开放多元、真诚交流,还是辩解矫正、自说自话?若是后者,还真令人忧虑矫枉过正。然而,瑕不掩瑜,她仍期待我们山西考生的佳作迭出。
记者 张晓丽
责编: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