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山西农信 > 细作小微细作小微

从“小李”到“老李” 一个农信人的一百万公里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25 16:20:00

1980年-1985年

“飞鸽”自行车45000公里

接过前辈的背包

那时候李福泉刚刚退伍归来,懵懂地踏进了农信大门,前辈们喊他几声“小李”,一个绿色的背包就递了过来。

背包挂在肩上,责任便扛在了肩头。由于所在的石匣信用社小岭底分社人员紧缺,小李既要当出纳会计,又要做好信贷员。那年头条件差,不像现在各种培训学习机会,业务的学习就靠着实际工作中老农信人的言传声教。好学习的小李,靠着部队学来的不畏难,嘴勤腿勤,很快将各种难题都啃了下来。

1982年,农村开始实行土地包产到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很多,那时的农信人就负责包点帮扶,帮农户购买大牲畜、农机具等,那时的农村处处是一片蒸蒸日上的繁忙景象。每天小李从总社到分社,从分社到农户来回的跑,光靠“腿儿着”可就不行了。于是,征来了家里仅有的一辆“飞鸽”自行车。“当时山路不好走,自行车跟着受苦。没多长时间,内胎上补丁就密密麻麻了。心疼的不行,遇到不好的路,干脆下车来扛着自行车走路。”李福泉回忆道:“农信人的背包是一道风景线,扛着自行车急匆匆走在田间地头也是一道风景线。”

 


1986年-1992年

“250”摩托150000公里

单位给配了摩托车

农信的助农贷款像涓涓细流,不断滋润着农户的田地。不少生活在温饱线上的农民通过信用社的扶持走上了富裕道路。

小李也逐渐成长了起来,整日背包下乡揽储、收贷,走村串户了解农民生活情况,时日不久就成了当地信用社的业务能手,更是成了当地农民解决资金方面的“专家”,成了乡亲们的贴心人。没多久小李就被任命为石匣信用社主任。

考虑到业务的发展需要,1986年社里购买了一辆“250”摩托车,那可算是当时特别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了。有了摩托车,农信人与农户的联系更为紧密,时效性也变得更强了。

当时,马家村有个退役军人郭兔和,在李福泉的帮助下克服万难,临终前将欠了25年的58元贷款全部还清,这件事还被《晋中日报》《山西金融报》树为典型事例进行了报道。这样的事情在当时可不是个例,那时候像李福泉这样的农信人深入农户,急人所急,和当地农民打成一片,亲如一家。老百姓真正从内心里把农信社当成了自己的银行,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农信最朴素的品牌形象开始逐步树立。

 

1993年-2001年

“212”吉普车180000公里

紧跟时代大步伐

在1993年,石匣信用社的五间旧瓦房翻盖成了400多平米的三层办公楼,配置了一台计算机。由于兼管起柳林信用社,单位还配备了一辆“212”吉普车。这在当时可是件了不起的大物件。

慢慢地随着经济的发展,信用社业务不断拓展,当时石匣信用社的工作也不再局限于乡里,有好几户乡里的外迁户在太原经营服装生意,有了这辆车,李福泉抽空就上去,每年都能吸收数万元储蓄,这在当时可是大数目。而有些贷款客户到了榆次做生意,遇到拖欠贷款的,他也不厌其烦地开车上门催收。

当时乡里只有政府和信用社有车,有时候乡亲们有个急事,通常会来求助信用社,谁家媳妇半夜生产了,谁家孩子大人生病发烧头痛脑热了,谁家有个急事了等等等等,都会来找信用社。当时,只要不影响到信用社的正常工作,李福泉都会倾力帮助,农信社在农村的基础就是这么一点点夯出来的。

谈起这段时间的变化,老农信人说,背包里算盘变成了计算器,大家工作更便捷了,但是工作丝毫没有因为这些“高科技”轻松起来。因为随着时代发展,农信人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有新的要求、新的任务、新的挑战,大家与时俱进,干劲特别足,每一个人都时时刻刻坚守在助推农村发展的最前沿。

 

2003年-2017年

运钞车680000公里

“有我在,没事!”

2003年职务调整,李福泉被调到了左权联社总社负责押运工作。新的岗位,有了新的要求。每次联社开会都会再三强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接着大家总会听到老李的表态“有我在,没事。”每每听到这句话,大家都打心眼里感觉到安心。

押运工作不仅苦,而且责任重大,所以老李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细心整理登记簿,签署相关表格,每天6点多就要出门,10多个小时在路上,经常性的中午吃不上饭,经常性的没有周末,老李不在乎这些,他总说这些不算个事,军人出身的他早年在部队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好习惯,曾经还荣获过三等功嘉奖。这样一位胆大心细又敢于担责的押运“老师傅”,让整个押运队都有了精气神。

随着时代的变迁,信用社的管理一步步从粗放转向精细化,安全知识需要不断更新,经常性的进行安全管理考试,这对于岁数偏大的老李就有了新的考验,但是他能沉下心来,像个小学生一样背书抄笔记,又善于从以往的金融案例中吸取营养,这让他每次考评都能高分通过。

在老李分管押运的十三个年头,三部押运车保证着全辖33个网点和8个高速口的现金调配,从未出过一起安全事故。即使是山区雨雪的极端天气,道路情况极度艰难,老李也能凭借丰富的经验保证偏远网点资金顺利到位。

更让人惊讶的是负责押运工作的这十三年来,老李几乎没有请过假,每天穿着三十多斤的防弹马甲,戴着钢盔,肩上扛起一支防暴枪风风雨雨。而他那付精神头却还和刚上班时的“小李”一样,只不过背包换了钢枪。

 

2018年-2019年

电动车5000公里

闲不住的“老李”

2017年12月,李福泉正式退休。尽管之前就有人叫他“老李”,但是办完退休手续后他才体会到自己真的有些老了。

欢送仪式完毕,同事们让他以后经常回来看看。

老李调侃道,“你看信用社的牌子都换成了农商行了,新瓶子装旧酒不合适。”

一起共事多年的老王笑道,“你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就是信用社的事,不来这儿了,你去哪儿?”

果真,没过几天养花种草的生活,老李又来信用社报到了。怕给正在工作的年轻人添乱,就去门房找老赵聊聊天,了解一下最近信用社发生的事情,再翻翻农信报纸,看看农村金融相关的实时动态。

后来单位要整理旧时农信史料,人手紧缺,大家就想到让老李帮忙了。老李便开始骑辆电动车,四处奔走,收集民间资料,走访离退休老同事,拜访已故老农信的家人,调阅史料档案,最终帮助单位顺利完成了这项工作。

时间如白驹过隙,40年弹指一挥间。

老李找出一架老旧的算盘,拨弄着一粒粒包浆的算盘珠子,像是在细数着自己走过的每一段路。他把服务三农走过的路程一段一段的加了起来,足足有一百多万公里。

这一百多万公里,是由“小李”成长为“老李”的路,但是我们更想把它定义成农信老兵默默耕耘走过的路。我们数不清有多少农信人走过相同或类似的路,也计算不出有多少正在走着或者即将要走这样的路。但是我们知道,正是这样的路成就了农信社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推动着农信社的日渐繁荣,也在定义着农村经济的广阔未来。

□ 左权农商行/李红凯

责编:小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