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山西农信 > 农信故事农信故事

马小靠 脱贫记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赵德正 张晋民 发布时间:2019/12/25 17:02:36

“就是这些蜜蜂让我有了活下去的动力,多亏了咱们农商行的帮助,我才能这么快脱贫,蜂蜜虽甜,但咱农商行人更亲……”泽州县山河镇伏坪村的马小靠指着眼前密密麻麻的蜂箱开心地说道。

今天,对养蜂人马小靠来说,是特别的一天,更是无比骄傲的一天,因为他终于摘掉了贫困帽子。

太行山南麓,有一个村子叫伏坪村,是泽州县山河镇一个偏僻贫穷的小村落,全村地上无产业地下无资源,村里人只能靠种田维持生计,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村中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守,马小靠的家就在这里。他家中有两个孩子,在镇上初高中就读,媳妇在家中照顾80岁的老母亲,全家生计全靠老马一个人种地勉强支撑。

2017年,老马累倒了,脊椎和腰椎因繁重的农活不堪重负,昂贵的手术费和住院费让这个七尺汉子发了大愁,使这个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庭,彻底揭不开锅。“当时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光费用下来就得十几万,真想放弃啊,可是家人坚持要让我动手术。后来在亲戚朋友的帮忙下,手术还是做了,手术很成功但却落下个不能干重活的‘后遗症’,可咱又不可能啥都不做,家里处处都得用钱,亲戚朋友借的钱也早晚要还,真不知道咋活了!”说着说着老马眼里有些泛红,眼角的皱纹堆在一起,像是刚犁过的田。

马小靠因病返贫被镇政府列为重点帮扶对象。镇政府鉴于他术后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便根据伏坪村身处山腰、植被茂密的独特地貌,帮他选择了养蜂项目,还赠送了7个蜂箱用于前期项目启动。

马小靠满怀着希望,日日夜夜精心饲候着这些“宝贝”,隔三差五就给蜜蜂们补蜂蜜、补糖浆,给蜜蜂们补水的毛巾从来没有干过,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冬季来临时封箱保暖没做严密,整箱整箱的蜜蜂被冻死了,那个清晨,老马瘫倒在蜂箱旁边,看着满箱死蜂整整坐了一上午。

“哎!当时蜜蜂死了很多,这心里可难受了!但又不甘心,还想再试试。可这手里实在是缺钱呀!治病期间已经向亲戚朋友借遍了,怎么好意思再伸手。正当我犯难的时候,没想到农商行的人来了......”

“老马好!您是农商行对接的帮扶对象,家里的情况我们已经听说了,走,看看去。”泽州农商行扶贫队一行人来到了马小靠的家中。

马小靠带领大家来到了他的养蜂场,所谓的蜂场不过是一块摆放了几个破烂蜂箱的荒地。“老马呀,你这蜂箱保暖做的有问题,前几年老刘的蜂就是这么死的。”扶贫队人员随即拿起电话,不一会,远处传来“突突突”的摩托车响,原来是镇里的养蜂大王老刘过来了。

老刘仔细检查了蜂箱,发现了老马在场地选择、蜂箱摆放、保暖以及蜂种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并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建议他换个蜂种,引进适应本地环境的“洋蜂”进行喂养,又对不同季节的养殖技巧做了一番讲解。

“知道了,知道了!谢谢谢谢!”老马握着老刘的手激动地说。“不用谢我,我当年起步也是靠农商行帮扶的,要谢就谢咱们农商行吧!”老刘拍着老马的肩膀笑呵呵地说道。

“要想扶贫,必先扶志”。为帮助马小靠一家脱贫,泽州农商行扶贫小分队多次上门拜访做思想工作,坚定其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勇气,并很快帮他办理了3万元扶贫贷款。拿到贷款的马小靠欣喜万分,对养蜂格外上心,新购置了十多个蜂箱,并且增加了防护设施,只生产荆条蜜,保证蜂蜜的质量和纯度。

如今,马小靠的养蜂事业做得如火如荼,人也有了干劲,一有时间他就会跑到养蜂大王老刘家中“取经”,或翻看养殖方面的书籍,学得非常认真。他的养蜂场规模扩大到了50余箱,年收入可达两万余元,产出的蜂蜜备受好评。

初冬的太行山静谧安详、悠远绵长,最难能可贵的就是那一抹暖阳,正像泽州农商行一样带着真情、带着责任,走进贫困群众的内心世界,融入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帮助一个个贫困家庭走出困境,上演着一个个温暖的扶贫故事……


责编:赵薇